血沉仪
医学检测仪器
血沉仪是在魏氏法的基础上,仪器根据红细胞下沉过程中血浆浊度的改变,采用红外探测技术或其他光电技术定时扫描红细胞与血浆界面位置,动态记录血沉全过程,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出检测结果的一种医学检测仪器。
基本原理
血沉是红细胞沉降率的简称ESR,指静脉抗凝全血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自由降落形成缗(min)线状结构的过程。红细胞沉降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但血沉受血细胞比容、血浆粘度、红细胞表面电荷等多种因素影响,为此用血沉方程K值来表示沉降率与血细胞比容的关系,以寻求更合适的沉降率表达法,从而对红细胞聚集程度进行估算。实验表明,血沉随红细胞比容有明显改变,但K值变化不大,因此更能反映红细胞聚集程度。
血沉测定仪由光源、沉降管、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建立在魏氏法的基础上,采用光学阻挡原理进行测量的,用发光二极管、光电管对血沉管进行扫描,检测红细胞和血浆界面的透光度改变。动态血沉记录仪安装红外线发射及接收装置,标本中红细胞能阻止红外线接收,发射及接收装置的上下移动,能探测到红细胞与血浆的界限,从而计算出红细胞的沉降速率并作图。
发展历史
红细胞沉降率(ESR)早在1921年即由Febreaus Westrygren等创立,历经90余年,仍被广泛应用。血沉是指60min是时红细胞产生沉降后的“刻度”。
1965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血液专家对血沉标准化方案进行审定,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魏氏法,使用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其他还有肝素等做抗凝剂,由于对使用枸橼酸钠和肝素的抗凝结果有差异,故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和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也推荐改良魏氏法,使用EDTA抗凝测血沉。
血沉的测定在临床医学的应用有悠久的历史,1921年 Westrygren比容等在Hewson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魏氏法。测定方法主要有魏氏法、斜管法、快速法、微量法和血沉仪自动测定法。但ICSH在1993年发表的测定标准办法只有魏氏法,卫生部医政司也推荐魏氏法。ICSH于1973年发表了第一个参考办法,1977年又发表了第二个方法。1988年又作出了一些新的规定,1993年发表了综合性的ICSH血沉推荐方法。,将血沉的测定法方进一步明确分为参考方法、标准方法和选定方法,后者又称为常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 Westrygren法的基础上。血沉的测定已经从传统的魏氏法向自动测定法发展。
分类
血沉检测因原理方法学的发展不同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经典的魏氏法,二是自动仪器检测法,三是毛细管动态检测法。
应用范围
1、观察结核病和风湿热的病情变化和疗效、血沉加快,表示病情复发和活跃;当病情好转或静止时,血沉也逐渐恢复。
2、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如心肌梗死和心绞痛、胃癌和胃溃疡等鉴别,前者血沉明显加快,后者正常或略有增高。判断血沉结果正常与否选性别区分,参考范围(魏氏法)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血沉可因生理因素而加快,如女性在妊娠和月经期间可达40mm/h,小儿及50岁以上的老人血沉可略快于参考值。
3、多发性骨髓癌患者,血沉加快非常显著可作为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4、血沉加快对发展速度较快的恶性肿瘤具有提示价值,良性肿瘤一般血沉不加快或出现减慢现象。
5、可以辅助观察病情的变化。
仪器管理要求与程序
1、仪器管理要求与程序:(1)用符合要求的注射器或真空采血泵系统采集新鲜静脉血。应避免皮肤消毒物质的污染,标本中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溶血或小凝块。EDTA为抗凝剂,浓度为5-5.4μmol/ml。(2)血液加至抗凝管后,管内剩余空间至少占试管体积的20%。(3)标本应置于18-25℃的温度条件下直至检测。从采集到测定的时间间隔应不超过4h。保存在4℃条件下,时间间隔不超过8℃,测定前恢复至室温。
2、魏氏法:109mmol/L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抗凝剂与血液1:4。血沉管要垂直,避免直接光照、振动。最适宜温度为18-25℃,在采血后2h内完成。
3、对血沉仪器的要求:仪器有配套的分析质控品的,应按照质量控制程序进行质控。
4、检测者的要求:应该具有血沉检测基本知识,经过相关培训。在操作时了解原理、流程,操作不同方法学的仪器时,应了解与魏氏法的异同之处,并按照标准规则处理程序对样品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傅福弟,袁维祥. 动态血沉仪的临床应用[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02):50.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2 19:53
目录
概述
基本原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