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保存液
血液抗凝剂
血液保存液是指为了使供输血用的血液能保存一定时间,而加入适当的抗凝剂,并尽量防止在保存期发生变质而用的液体。
定义
血液保存液是指为了使供输血用的血液能保存一定时间,加入适当的抗凝剂,并尽量防止在保存期发生变质而用的液体。
发展历史
血液保存液的发展,一般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1914年由Hustin应用的枸橼酸;1915年由Ross和Turner应用的枸橼酸钠和葡萄糖;而现在所使用的是在1943年由Loutin和Mollison研制的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简称ACD液)。
主要成分
(1)枸橼酸盐:
是所有抗凝保存液中的基本抗凝物质。最常用的是枸橼酸三钠,除抗凝作用外,它还能阻止溶血的发生。
(2)枸橼酸:
避免保存液中的葡萄糖在消毒中焦化。
(3)葡萄糖:
是红细胞代谢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可延长红细胞保存时间,且防止溶血;并减慢细胞中有机磷的消失,防止红细胞储存损伤。
(4)腺嘌呤:
可促进红细胞ATP合成,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达35天),并增强红细胞放氧功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磷酸盐:
提高保存液pH,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ACD液pH较低,对保存红细胞不利,只能保存21天,且放氧能力迅速下降。CPD保存液中加入腺嘌呤与磷酸,从而延长红细胞的生存期。
临床常用类型
血液保存液(I)、血液保存液II、血液保存液III
血液保存液(I)
曾用名 复方枸橼酸钠保存液
标准号 WS-10001-(HD-0610)-2002
药品名称 血液保存液(I)
药品英文名 Anticoagulant Citrate Dextrose Solution(I)
主要成分 本品系枸橼酸钠、枸橼酸和葡萄糖的灭菌水溶液。含枸橼酸钠(C6H5Na3O7·2H2O)、枸橼酸(C6H8O7·H2O)和葡萄糖(C6H12O6·H2O)均应为标示量的95.0%~105.0%。
处方 枸橼酸钠 22.0g
枸橼酸 8.0g
葡萄糖 24.5g
注射用水 适量
全量 1000ml
性状 本品为无色至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
本品又称ACD-A配方。Ca++为凝血过程中的必需物质,可促进凝血活素(凝血因子Ⅲ)、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以及激活血小板释放凝血因子反应等。本品的枸橼酸根离子与血中钙离子生成难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枸橼酸钙,此络合物易溶于水但不易解离,使血中钙离子减少,凝血过程受到抑制,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枸橼酸与枸橼酸钠形成缓冲对,调节和稳定溶液PH。
枸橼酸钠一般在三羧酸循环中完全氧化代谢,其氧化速率接近正常的输血速度。健康成人枸橼酸钠中毒剂量为15g左右,相当于4000~5000ml枸橼酸钠抗凝血,如缓慢输入,人体可及时将其破坏由肾脏排出。当输血速度太快或输血量过大时,因枸橼酸盐不能及时氧化,导致血钙过低,可出现枸橼酸中毒反应。
类别 血液抗凝剂
规格 450ml
贮藏 在凉暗处密闭保存
有效期 暂定2年
用法与用量 本品7ml,供采集全血50ml,保存期35天。
作用与用途/功能与主治/适应证 适用于体外血液抗凝。主要用于各种血液成分的单采,如血小板、血浆、红细胞、体外血干细胞等。
不良反应
在一般输血速度下,本品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当大量快速输入用本品保存的血液时,因枸橼酸盐不能及时氧化,受血者可因血钙过低而出现口唇发麻,手足抽搐,血压下降,心室颤动或停搏。
禁忌症
对本品及成分过敏者禁用。
注意 1.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经压力蒸汽灭菌,无菌、无热原、一次性使用,用后销毁。
2.肝、肾功能障碍者、持久休克者,因对枸橼酸代谢减慢而中毒,故应慎用。
3.成人枸橼酸钠中毒剂量为15g,相当于4000~5000ml枸橼酸钠抗凝血,如缓慢输入,人体可及时将其破坏由肾脏排出。4.发现泄漏、长霉、浑浊等变质现象禁止使用。
血液保存液II
曾用名 复方枸橼酸抗凝液B
标准号 WS-10001-(HD-0175)-2002
药品名称 血液保存液II
药品英文名 Anticoagulation Solution II
主要成分 本品为枸橼酸钠、枸橼酸和葡萄糖的灭菌水溶液。含枸橼酸钠(C6H5Na3O7·2H2O)、枸橼酸(C6H8O7·H2O)和葡萄糖(C6H12O6·H2O)均应为标示量的95.0%~105.0%。
处方 枸橼酸钠 13.2g
枸橼酸 4.8g
葡萄糖 14.7g
注射用水 适量
全量 1000ml
性状 本品无色至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
本品又称ACD-B配方,为血液保存液。Ca2+为凝血过程中必需物质,可促进凝血活素(凝血因子Ⅲ),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以及激活血小板释放凝血因子反应等。本品中枸橼酸根离子与血中钙离子生成难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枸橼酸钙,此络合物易溶于水但不易解离,使血中钙离子减少,凝血过程受到抑制,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枸橼酸与枸橼酸钠形成缓冲对,调节和稳定溶液pH。
葡萄糖提供能量来源,有利红细胞保存。
枸橼酸一般在三羧酸循环中完全氧化代谢,其氧化速率接近正常的输血速度。健康成人枸橼酸钠中毒剂量为15g左右,相当于4000~5000ml枸橼酸钠抗凝血,如缓慢输入,人体可及时将其破坏由肾脏排出。当输血速度太快或输血量过大时,因枸橼酸盐不能及时氧化,导致血钙过低,可出现枸橼酸中毒反应。
类别 血液保存液
规格 50ml 100ml
贮藏 密闭,在凉暗处保存
有效期 暂定2年
作用与用途/功能与主治/适应证 用于输血、储血的抗凝。
用法与用量 本品50ml,供200ml全血分离后的红细胞保存用,保存期21天。
不良反应
在一般输血速度下,本品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当大量快速输入用本品保存的血液时,因枸橼酸盐不能及时氧化,受血者可因血钙过低和代谢性碱中毒而出现口唇发麻、手足抽搐,甚至出血倾向、血压下降,心室颤动或停搏。
禁忌症
对本品及成分过敏者禁用。
注意 1.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经压力蒸汽灭菌,无菌、无热原、一次性使用,如剩余药物予以销毁。发现本品有泄漏、长霉、浑浊等变质现象禁止使用。
2.肝肾功能不全、持久休克患者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血钙过低现象,应特别注意。
3.为预防枸橼酸钠盐中毒反应,大量输血时可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一般每输注1000ml含枸橼酸钠血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或5%氯化钙10ml,以防止输入的大量枸橼酸钠引起的低钙血症发生。钙剂应单独注射,不能加入血液中,以免发生凝血。
血液保存液III
曾用名 CPDA血液保存液
标准号 WS-10001-(HD-0176)-2002
药品名称 血液保存液III
药品英文名 Anticoagulation Solution III
主要成分 本品为枸橼酸钠、枸橼酸、葡萄糖、腺嘌呤与磷酸二氢钠混合制成的灭菌水溶液。含磷酸二氢钠(NaH2PO4·H2O)、葡萄糖(C6H12O6·H2O)均应为标示量的95.0%~105.0%;含腺嘌呤(C5H5O5)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含总枸橼酸(C6H8O7)应为1.916%~2.118%(g/ml);含钠(Na)应为0.621%~0.686%(g/ml)。
处方 枸橼酸钠 26.3g
枸橼酸 3.27g
葡萄糖 31.9g
腺嘌呤 0.275g
磷酸二氢钠 2.22g
注射用水 适量
全量 1000ml
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毒理
本品又称CP2DA配方,为血液保养液。Ca++为凝血过程中的必需物质,可促进凝血活素(凝血因子Ⅲ)、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以及激活血小板释放凝血因子反应等。本品的枸橼酸根离子与血中钙离子生成难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枸橼酸钙,此络合物易溶于水但不易解离,使血中钙离子减少,凝血过程受到抑制,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枸橼酸与枸橼酸钠形成缓冲对,调节和稳定溶液PH。
葡萄糖提供能量来源,有利红细胞保存。
腺嘌呤可提高血液ATP在4℃贮存期间的活性水平。它特异性将红细胞的腺嘌呤转变为磷酸腺苷(AMP),并进一步磷酸化生产ATP,为红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高能化合物来源,延长血液的保存时间。
磷酸二氢钠防止红细胞聚集。为红细胞能量代谢提供磷酸盐,减缓2,3-DPG下降速度。
枸橼酸钠一般在三羧酸循环中完全氧化代谢,其氧化速率接近正常的输血速度。健康成人枸橼酸钠中毒剂量为15g左右,相当于4000~5000ml枸橼酸钠抗凝血,如缓慢输入,人体可及时将其破坏由肾脏排出。当输血速度太快或输血量过大时,因枸橼酸盐不能及时氧化,导致血钙过低,可出现枸橼酸中毒反应。
适应症
用于血液的抗凝保存。
类别 血液保存液
规格 7ml 14ml 28ml 56ml
贮藏 密封,在凉暗处保存
有效期 暂定2年
作用与用途/功能与主治/适应证 用于输血、储血的抗凝。
用法与用量 本品56ml,供采集全血400ml,保存期35天。
不良反应
在一般输血速度下,本品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当大量快速输入用本品保存的血液时,因枸橼酸盐不能及时氧化,受血者可因血钙过低和代谢性碱中毒而出现口唇发麻,手足抽搐,甚至出血倾向,血压下降,心室颤动或停搏。
禁忌
对本品及成分过敏者禁用。
注意 1.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经压力蒸汽灭菌,无菌、无热原、一次性使用,如有剩余药
物予以销毁。发现本品有泄漏、长霉、浑浊等变质现象禁止使用。
2.肝肾功能不全、持久休克患者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血钙过低现象,应特别注意。
3.为预防枸橼酸钠盐中毒反应,大量输血时可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
一般每输注1000ml
含枸橼酸钠血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或5%氯化钙10ml,以防止输入的大
量枸橼酸钠引起的低钙血症发生。钙剂应单独注射,不能加入血液中,以免发生凝血。
参考资料
血液保存液Ⅲ.百度药品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14 09:43
目录
概述
定义
发展历史
主要成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