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检查是研究人体血液流动性、变形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变化规律的一种血液物理特性的检查。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全血黏度测定、血浆黏度测定和红细胞变形性的检测、。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
血液黏度的变化。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外力(血压)的作用下,在血管内流动,并随着血管性状(血管壁情况和血管形状等)及血液成分(黏度)的变化而变化,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当血液黏度变大时,血液流动性就变差,也就最容易发生脑血栓性疾病。反之,黏度较小,流动性较好。
(2)检查前需空腹12小时以上。采血前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劳动,一般要求患者休息15分钟后进行采血,冬季应使患者暖和后保存血液循环通畅再采集,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结果解读:①黏度增高见于冠心病(
心肌梗死)、高血压、
脑血栓形成、糖尿病、高脂血症、
肺源性心脏病、烧伤等。②减低见于贫血、
出血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急性肝炎、妇女经期及妊娠期等等。
(2)结果解读:黏度增高见于血浆球蛋白和(或)血脂增高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纤维蛋白原增高症等。血浆黏度降低见于低蛋白血症、各种贫血、肝病等。
血液流变学检查不仅为血液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病情进展、预后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资料;还对某些疾病的潜在患者有预报性提醒作用,如脑栓塞、脑出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颈椎病、血栓性
闭塞性脉管炎及血液高黏度综合征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