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手术是用于治疗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手术治疗。优点是创伤小,操作
简便,介入部位准确。
手术名称
血管介入手术
别名
分类
妇产科/妇科手术/滋养细胞疾病手术/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手术
ICD编码
99.2501
手术介绍
血管介入手术用于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手术治疗。 血管介入技术是近10年来逐渐兴起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创伤小,操作简便,介入部位准确,使一些不能耐受大手术及耐药患者得到了治疗,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治疗中亦日益增多。
适应症
血管介入手术适用于:
1.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耐药患者,原发性绒癌或妊娠性绒癌,临床分期多为中晚期,治疗困难。
2.转移范围较广,如脑转移、肝、肾、肠、膀胱、盆壁及阴道等处分散转移。
3.曾经多次化疗,效果甚差,且化疗方案杂乱,不规范,反应重,未及时处理。
4.紧急情况下肿瘤破裂致腹腔内大出血或产生休克。
5.阻断肿瘤血液供应,致使肿瘤坏死。
6.使
化疗药物在局部保持高浓度状态,缓慢释放,亦可减轻全身严重化疗反应,以提高疗效。
7.患者一般状态尚好,各项检查指标尚正常,化疗反应控制,凝血机制尚好。
麻醉和体位
1.局麻。
2.平卧位。
手术步骤
1.常规消毒、铺巾,以腹股沟区为中心。
2.局麻下,使用Seldinger针,经皮行股动脉穿刺,进入动脉中。
3.导管插入送至腹主动脉处。
4.经压力注射器注入造影剂,先行盆腔动脉造影,观察血管的位置、形态、数目等,对病变定位及定性,在肿瘤破裂至腹腔内出血时,或血管产生
动静脉瘘图像中明确诊断。
5.
动脉栓塞术 ①在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治疗中,遇有以下情况:肿瘤破裂大出血;为阻断肿瘤血运,使肿瘤坏死;向肿瘤营养动脉填塞含抗癌药物栓塞剂;使药物局部高浓度,定位缓慢释放,提高治疗效果。②栓塞剂多为明胶海绵,价廉,易加工,无抗原性,质地柔软,经导管注入,术后1个月可溶解吸收,使供血动脉再通,为暂时性栓塞。
6.动脉灌注化疗 将动脉导管插入,保留在子宫动脉内,导管末端连接动脉蠕动泵,可持续滴注。
7.为防导管脱落,用丝线将导管固定在腹股沟部位。
术后处理
血管介入手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保留导管时间 一般2~8d,依化疗方案而定。
2.化疗期间绝对卧床,完成一个疗程后拔管。
3.为预防过敏反应,每次造影前均作
碘过敏试验。动脉插管术前20min,肌注
苯海拉明20mg,氟美松5mg。
4.造影剂选择 一般采用60%
泛影葡胺,为防碘过敏可采用
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
5.
化疗药物选择 一般为环磷酰胺(CTX),长春新碱(VCR),消瘤芥(AT1258),更生霉素(kSM),5-氟尿嘧啶(5-Fu),鬼臼乙叉甙(VP16),甲氨蝶呤(MTX)等,采用联合化疗方案。
例:长春新碱加5-氟尿嘧啶联合方案。
时间:第1天长春新碱2mg,溶于30ml
生理盐水,静脉推注。
5-氟尿嘧啶28mg/(kg·d),溶于500ml 5%葡萄糖液中,动脉滴注。
第2天至第8天,5-氟尿嘧啶28mg/(kg·d)溶于500ml 5%葡萄糖液中,动脉滴注8h。
疗程间隔时间为2周。
并发症
血管介入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少,发生率为1.7%,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患者造影例数呈负相关,说明操作越熟练,并发症越少。
1.术后发热
一般发生率为30%左右,均为低热,持续1~2d。若行
动脉栓塞,体温可高达38.5~39.5℃,维持6~10d,恢复正常,使用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
2.术后疼痛
主要为局部胀痛,发生率为19%,不需处理,栓塞者疼痛较重,个别伴下肢不适,肝动脉栓塞者需用哌替啶止痛,一周左右疼痛消失。
3.离子造影剂引起过敏反应
对
碘过敏试验的检测可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应严密观察,出现症状后,立即使用抗过敏药物,如使用非离子造影剂如优维显等,较少引起副反应。
4.腹壁血栓形成
若为小血栓,常无症状,可自行吸收。大血栓可引起血栓症状,对于术后置管时间长者,出现下肢疼痛,肢体变冷,皮肤颜色苍白,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呈减弱表现,立即明确栓塞部位,若未超过7d,可用尿激酶等保守治疗,超过7d,保守治疗无效,应立即行取栓术。
5.神经系统并发症
栓塞范围较大,涉及分支血管较多,可导致相应区域神经的供血及营养障碍,加上抗癌药物也产生神经毒作用反应,因此选择化疗药物应慎重,避开神经毒性大者。
6.肝肾功能损害
可出现转氨酶升高,个别出现黄疸,予行保肝治疗,均可恢复正常。
7.皮肤损害
极少患者出现置管部位及同侧臀部皮肤变红,少数伴水肿及丘疹样皮疹,甚至溃疡,可对症处理,均能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