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疸
病症名称
血疸又名血黄。血疸是因输血、某些药物、蛇毒、疟疾等引起溶血所致。以黄疸,面白,头晕等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溶血性黄疸。胎黄、蚕豆黄亦属血疸,但已另立病名。
病因
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
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生成过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远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红细胞破坏释出的毒性物质,均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
临床表现
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黏膜往往明显苍白;皮肤无瘙痒;脾大。实验室检查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非综合胆红素增高;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鉴别诊断
1.肝热病、肝瘟、肝癌等
有肝实质损害病史与病候,肤色浅黄或金黄色,轻度瘙痒;尿色加深,大便色淡黄,血清中非结合和胆红素结合均中等增高,凡登白试验呈直接或双相加速反应,肝功能异常,B超等检查可资鉴别。
2.胆疸
常有胆石、蛔厥、胆瘅、脘腹部癌肿、胆道手术等病病史,存在导致胆汁排泄受阻的证据。肤色暗黄、黄绿或绿褐,皮肤瘙痒明显,尿如浓茶,粪便呈浅灰色或如陶土,常伴有厌食油腻、腹泻、右胁下或上腹部疼痛等症。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尿中胆红素强阳性,但尿胆原减少或缺如。粪中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辨证施治
1.血热动血证
证候:黄疸迅速出现,发热,吐血,衄血,或便血,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治则:清热凉血止血。主方:犀角地黄汤。方药:犀角(水牛角丝代)、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常加茵陈、白茅根、仙鹤草等。
2.肝胆湿热证
证候: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侬,口干而苦,恶心欲呕,腹满胁痛,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则:清热化湿退黄。主方:茵陈蒿汤。方药:茵陈蒿、栀子、大黄。
恶心呕吐,加白豆蔻、制半夏;腹胀、胁痛,加延胡索、郁金、枳壳。
3.气血虚脱证
证候: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呼吸少气,动则喘息,舌淡苔薄白,脉弱。治则:益气补血固脱。主方:人参养营汤。方药: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远志、陈皮、杭芍、甘草。
病情危急时,单用人参煎汤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8 18:49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