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术语,谓后有业烦恼所生诸行,于彼彼自体中,能随顺生一切烦恼及与
众苦所有安立一切遍行粗重所摄,亦名粗重,是行苦性。
佛教术语,瑜伽六十六卷一页云:复次如佛世尊说三苦性,此中云何为行苦性?依此行苦,佛世尊说:略五取蕴,皆名为苦。又此行苦,遍行一切若乐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乐受中。然于不苦不乐受中,此粗重性、分明显现。是故但说不苦不乐受,由行苦故苦。于乐受苦受中,爱恚二法,扰乱心故;此粗重苦、非易可了。譬如热痈,若以冷触封之;即生乐想。热灰堕上,便生苦想。若二俱离;于此热痈,尔时唯有痈自性苦,分明显现。如是
于业烦恼所生诸行所有安立粗重所摄犹如热痈行苦性中所有乐受,如冷触封。所有苦受,如热灰堕。所有不苦不乐受,如离二触痈自性苦。
四解 杂集论五卷九页云:云何行苦性?几是行苦性?为何义故,观行苦性耶?谓不苦不乐受自相故,随顺不苦不乐受法自相故;彼二粗重所摄受故,不离二无常所随不安隐故;是行苦性义。不苦不乐受者:谓阿赖耶识相应受。随顺不苦不乐受法者:谓顺此受诸行。彼二粗重所摄受者:谓苦坏二苦粗重所随故。不离二无常所随不安隐者:谓不解脱二苦故;或于一时,堕在苦位;或于一时,堕在乐位。非一切时唯不苦不乐位。是故无常所随不安隐义,是行苦性。除
三界二处诸蕴一分,一切是行苦性。三界者:谓
意界、法界、意识界。二处者:谓意处、法处。一分者:谓除无漏相。为舍执著有不苦不乐我故,观察行苦性。
五解
品类足论六卷十七页云:行苦性云何?谓无色界,由行苦故苦。又云:非可意非不可意诸行,由行苦故苦。又云:不苦不乐受,由行苦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