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衣(拼音:yī、yì)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上衣,本义即上衣,古代下衣叫裳。后为衣服的总称。又引申为覆盖在或包在物体表面的东西。以上义读yī。由衣的作用引申出包裹、覆盖的意思。衣也有穿衣的意思,用作动词,读yì。
文字溯源
象形字。甲骨文(图1)的“衣”就像衣服之形,上部的“人”字形部分就是衣领;两侧的开口处就是衣袖;下端像衣服的下摆。金文(图2)的形体也基本上同于甲骨文。战国(图3、4)文字、小篆(图5)没有多大变化,只是下部的衣襟部分是向右拐。西汉末,在隶变过程中,某些笔画被平直、连接等,遂失去了象形性。图6、7为汉代俗体,下半部分像两个人字,许慎分析衣“象覆二人之形”,可能就是受了汉代俗体影响。楷书形体则完全失去了衣服的样子了。
古代的人着上衣下裳。“衣”的本义是上衣,不包括下衣。上古汉语下衣叫裳,类似于现代的的裙子,例如《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这是说绿色的上衣,黄色的下衣。“衣”从上衣引申为衣服的总称,这个意义一直沿用至今。
穿衣上身,“衣”字就具有了动词“穿衣”的意思。例如《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衣服穿在身体之上,把整个身体几乎覆盖无遗,因此“衣”还具有“覆盖”“遮蔽”之义,例如《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覆盖人体的织物叫“衣”,同理,覆盖其他物体的也可以称为“衣”,例如,覆盖火炮的外罩叫“炮衣”,笋外面薄薄嫩嫩的外皮称为“笋衣”,芋头表层的薄皮称为“芋衣”,等等。
详细释义
注①:“衣锦还乡”的“衣”今读yī。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近义辨析
衣、裳、服
先秦时,“衣”本指上衣,“”本指下衣(即裙裳),“衣裳”连用泛指衣服。“”本指穿着,也指衣服;又特指丧服;“衣服”连用本指衣裳、服饰,后只指衣裳。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八】【衣部】於稀切(yī)
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属皆从衣。
说文解字注
“依也”注:叠韵为训。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
“上曰衣,下曰常”注:常、下帬①也。
“象覆二人之形”注:孙氏星衍曰:当作二𠃋。𠃋,古文肱也。玉裁谓:自人部至此部及下文老部、尸部字皆从人。衣篆非从人,则无由次此。故《楚金疑义篇》作𠅃,云《说文》字体与小篆有异。今人小篆作衣,乃是变体求工耳。下文表、袭、袤、裔四古文皆从𠅃,则知古文从二人也。今人作卒字,亦从二人。何以云覆二人也。云覆二人则贵贱皆覆,上下有服而覆同也。於稀切,十五部。
【注释】①帬:同“裙”。
广韵
於希切,平微影 ‖衣声微1部(yī)
衣,上曰衣,下曰裳。《世本》曰:“胡曹作衣。”《白虎通》云:“衣者,隐,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蔽也。”又姓,出《姓苑》。
於既切,去未影 ‖衣声微1部(yì)
衣,衣著。於既切。又音依。一。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 衣;部外笔画:0
《唐韵》《集韵》《韵会》并於希切,音依。《说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黄帝时人。《白虎通》:衣者,隐也。《释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躯依也。《类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礼·玉藻》:衣,正色。裳,闲色。傅玄《衣铭》:衣服从其仪,君子德也。衣以饰外,德以饰内。
又丝衣,祭服也。《诗·周额》:丝衣其紑。
又《博雅》:寝衣,衾,𩏩服也。
又《释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又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闲施一裆,以养心也。
又面衣。《晋书·惠帝纪》:尚书高光进面衣。
又耳衣。唐《边塞曲》:金缝耳衣寒。
又缀衣,掌衣服官名。《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
又白衣,未仕之称。《后汉·崔駰传》: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
又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俗呼为龙具者。《前汉·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又垣衣,苔也。王融诗:垣衣不可裳。
又姓。《通志·氏族略》:见《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又人名。《高士传》:被衣,尧时人。蒲衣,舜时人。
又青衣,地名。《史记·彭越传》:处蜀靑衣。注:今为临卭。
又借服膺意。《书·康诰》:绍闻衣德言。
又《唐韵》於既切,读去声。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韵》:著衣也。《晏子·杂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汉·东方朔传》:身衣弋绨。
又《韵补》於斤切。齐人言衣声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谓欤。 一作㐆。《通志·六书略》:卽衣字,从向、身。
考证:“《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𧙗。”谨照原文𧙗改祐。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上窄下宽。“亠”居上居中,点笔在竖中线上端。下部长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撇尖超出上部;㇙(竖提)写在竖中线左侧;末笔捺从长撇上端起笔,捺脚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1 11:32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