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1986),英美小说家、剧作家,活跃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艾什伍德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后在美国任文学教授,代表作有《单身男子》、《柏林故事》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并获多项国际大奖。
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1986),英美小说家、剧作家,活跃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艾什伍德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后在美国任文学教授,代表作有《单身》、《柏林故事》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并获多项国际大奖。艾什伍德受到英美文学界和好莱坞评论家的广泛赞誉,其作品被美国国家图书馆与《时代》杂志评入二十世纪一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他是受到英美菁英文学界和好莱坞评论家广泛赞誉的文学大家,他被毛姆与弗吉尼亚伍尔夫誉为掌握英国小说的未来。他是E.M福斯特钦点的接班人;他是W.H奥登的终生挚友;在中国,他备受周恩来、宋美龄推崇。在美国,卡森.麦卡勒斯视其为偶像,写出了
《心是孤独的猎手》,杜鲁门.卡波特由其名著为灵感写出了《蒂凡尼的早餐》。在他生活的年代里,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他是当时的奥斯卡王尔德,他是艺术的缪斯,他是时代的浪子。
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的小说出版于1964年,在那个充满了躁动、反叛和不安的年代里,这样一部沉静而悲怆的小说被评价为“最美的同性恋文学”。在那个年代里,同性恋开始大规模地上街、表达自己的性取向、声讨自己恋爱和结婚的权利。1980年代的早期,刚刚二十岁出头的汤姆·福特读到了这本小说,尚处在懵懂时期的他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那种十几年的“同性之爱”,但是小说依旧打动了他。福特说:“我当时已经明白了自己是一个同志,但是还没有一个恋人,我也没有公开宣扬这件事。正好是在那段时间我看到了这本小说,小说中的苦闷、悲观和彷徨的情绪打动了我。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氛和消极的情愫真真切切地写出了我的感受。我渴望找到自己的爱情,但是又无处开口,就像小说里的乔治一样,我甚至想过自杀。”
在读过小说之后,乔治的形象就在福特的脑海中长久地停留。他说:“当时,这本书打动我的是主人公的单纯和勇敢。2006年,当我寻找一个合适的项目去筹备我的第一部电影拍摄的时候,我经常想起这个小说,书中的男主角乔治总是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我于是又重新读了一遍这本书。”从1980年到2006年,近30年的时间,福特从一个青涩的少年长成了一个在时尚界呼风唤雨的大腕,但是拍摄这个影片念头,时时刻刻萦绕在他的心头。可能对于福特而言,拍摄《单身男子》不仅仅是处女作这么简单,它更像是福特在大银幕上的回归之旅。福特说:“对于四十多岁的我来说,这书中传达的信息又不一样了,重要的是让我产生共鸣,撞击着我的心灵最深处。一个男人某一天不能看到自己的未来,这是多可怕的事情;谅解看似是生活中的小事,其实比大事还难于处理。所以,电影里面有我很多感觉。我觉得生命是现在最重要的,它和我现在的内心非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