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系辞下》有云: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有记载中出现“衣裳”二字,汉服的衣裳制是
华夏文明中
服饰礼仪规格最高的形式。
《
释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所以一件
下裳就得用几块狭幅布横拼起来,样子象一幅
腰围。这种古老的服制,直到周代还作为礼服的一部分保留着,在祭祀和朝会时穿着。后来,衣裳泛指衣服。在
赣语中还在使用这种称呼。
按帬,《
说文》曰:下裳,《
玉篇》注:裳也,《
唐韵》引作下裳也,皆作裳解,唯《方言》曰:“绕衿谓之帬”,
段玉裁注说文据此,谓“然则绕领者,围绕于领,今男子妇人之披肩,其遗意”。以为系披于肩上之帔子,殊误。(参考
黄现璠著《
古书解读初探》)注: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衣裳读ch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