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络补管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具有收涩止血,祛瘀生新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久不愈。症见血色暗淡,面色㿠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
歌诀
补络补管久不愈,龙牡山萸与田七;吐甚可加代赭石,收涩止血效更全。
组成
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三七粉(研细末冲服)6g,山茱萸3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用
收涩止血,祛瘀生新。
主治
咯血、吐血久不愈。症见血色暗淡,面色㿠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
方义
此证寒热证象并不明显,加之久病体虚,温清均非所宜,投以收敛止血及补虚扶正之品,可以对证。方中龙骨有固涩、镇静两大作用,凡阴不制阳产生的惊悸、狂痫、谵妄;阳不固阴产生的自汗、久泻、便数、失禁、阴汗、带下、齿衄、吐血、便血、溺血、崩漏、泄精、白浊等证,均可投此。观其所治,不是阴精外泄,就是阳气外浮。深究阴不制阳和阳不固阴的病变本质,实与经隧紧张、松弛、破碎有关。此药质重可以镇静潜阳,性涩可以收敛固涩,经隧紧张者可使平静,松弛者可使正常,破损者可使完好,与功效相似的牡蛎同用,可以补气管络破损,方名补络补管,殆即指而言。三七止血活血,止血而不停瘀,与龙牡合用,能呈收敛止血功效。久病体虚,于法当补,配补肝肾、涩精气、壮元气、固虚脱的山茱萸,有振衰起废,培元固本之功,反映了标本同治的配方法度。
配伍特点
收涩与化通并用,涩中有通,通中有敛,化而不过,敛不留邪。
运用
审其体虚又确无外邪的反复咯血,始可投此。吐血确属正虚,亦可投此。现代常用于咳血,吐血等出血性疾病。
加减化裁
吐血者较甚者,可加赭石;出血量多者,加白及、艾叶。
使用注意
湿热积滞者忌用。本方不可久用。
附注
附方1 咳血方
组成:青黛(兑服)6g,瓜蒌仁9g,海石9g,诃子6g。
功用:清火化痰,敛肺止咳。
主治:肝火犯肺,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或心烦易怒,胸胁刺痛,面颊红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出处:《丹溪心法》
附方2 加味补络补管汤
组成: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广三七粉3g(冲服),生赭石15g,乌梅15g,知母15g,鱼腥草30g。
功用:止血,通络,清热。
主治:支气管扩张伴咯血。症见咳嗽,反复咯血,干咳短气,痰少而稠,舌红少津,脉细数。
出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七四医院内一科《中医杂志》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咳血方与补络补管汤,均有止血之效。但前者以清热止咳达到止血,并无止血专药,后者着重收敛止血,既用龙,牡止涩又用山萸酸收补益,更用三七止血而行瘀。故多用于久血不止之证。
重要文献摘要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咳血、吐血久不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