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勃
云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袁勃(1911—1967),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河北广宗县人。1937年奔赴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通讯员,汉口、重庆《新华日报》助理编辑,晋冀鲁豫解放区《人民日报》编辑主任,华北《人民日报》副总编,北平《解放报》总编。在此期间,他写过大量的通讯报道、社论和文艺评论,并参与过一些地区党报的创建工作。建国后到云南工作,曾任云南省新闻出版处处长、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云南省委常委,《云南日报》社社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主席等职。到云南工作后,积极挖掘和整理民间文学遗产,热心培养少数民族作家、演员、歌手。先后出版有诗集《诗风》、《给太阳》,发表文学评论论文《一部优秀生动的叙事诗》、《谈民族民间文学》。整理出版过长诗《逃到甜蜜的地方》。为许多作者和作品写过序和跋。198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袁勃诗文选》,收散文作品70余篇。
人物生平
袁勃(1911~1967),原名何风文,曾用名何苞久、何丹枫。河北省广宗县刁家营村人。
袁勃于民国15年(1926)在家乡小学毕业后即到邢台、保定、北平上学,后到中国学院学习。“九·一八”事变爆发,他与王亚平等在北平创办《紫微星》,发表诗歌,反对日寇侵略和蒋介石出卖东北的罪行。“九·一八”事变二周年,他参加了反帝大同盟的救亡运动。在北平街头集会游行,写标语,散传单,抨击时政,揭露日帝阴谋。此后,勇敢热情地投入新诗歌运动,在北平、青岛等地与王亚平、孟英、方殷一起创《新诗歌》、《诗歌杂志》等,1936年出版诗集《真理的船》。“七·七”事变后,毅然离开北平,投奔革命。1937年10月,在太原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次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部转战南北,曾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通讯员,武汉、重庆《新华日报》助理编辑、记者、特派员,曾到晋绥、晋冀鲁豫等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深入生活。28年参加作家战地访问团,到西北、华北战区访问。发表《一支笔的故事》、《小号兵》等富于激情的文章。
后来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干事,太行《新华日报》副总编辑、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编辑部主任、华北《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写了许多社论、评论、通讯报道,鼓舞后方军民。北平解放,调任《北平解放日报》总编辑。
1950年2月,袁勃随军南下云南。先后担任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常委、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主席。
1956年9月郑伯克调京,袁勃出任部长。50年代初期,中国经历了一场急风暴雨的阶级斗争,在复杂尖锐的斗争中,袁勃坚持党性原则,经常深入第一线,每年下乡、下厂都在两个月以上。为了锻炼干部,他还要求机关干部下乡、下厂参加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土地改革、合作化等社会变革和群众运动。
在宣传工作中,认真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全省城乡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宣传教育,激发广大工农群众、干部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同时,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干部、群众,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袁勃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在新闻和报业方面的实绩颇丰。他于1950年和1955年两度出任《云南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他经常强调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强调报纸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他十分关心读者来信,每隔一段时间,要亲自过问来信情况,指示在报纸上开设“读者来信”、“批评建议”、“人民之声”、“答读者问”等专栏,他认为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常常是党的工作的“晴雨表“、“温度计”。要求报社工作人员要多想群众,对群众的疾苦,要感到切肤之痛,要赋予高度的热情,不能认为照转来信就是完成了任务。他重视新闻工作者的培养工作,对编辑部的人员在思想上、工作上和业务上既关心又严格要求。思想上倡导思想互助,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工作上启发独立思考,放手让大家大胆工作,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他总是耐心帮助,热情鼓励;业务上对有些报道应该怎样采访,怎样组织材料,突出什么,怎样落笔等等,开展了业务讨论和互相学习。他培养了一批在新闻事业上卓有成效的编辑、记者,后来成为云南新闻战线的骨干力量。
他在指导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曾亲率几万人的文艺大军,深入民族民间搜集发掘,积极从事云南文学艺术创作和民族民间文艺整理的组织领导工作,热心培养作家、演员、民族民间歌手等文艺工作者。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云南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如小说《桥》、诗《流沙河之歌》、电影《五朵金花》,叙事长诗《阿诗玛》等。
袁勃在这一时期也创作了《撒梅人的歌》、《一支新的赞歌》等诗歌,整理了彝族民间长诗《逃到甜蜜的地方》;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人民文学》、《边疆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了《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工作的新发展》、《东风吹放花千树》、《谈民族民间文学》等文艺论文;为《桥》、《云南歌谣》、《彩虹》、《流沙河之歌》、《娥并与桑洛》等书作序。
袁勃对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热情洋溢,平易近人,诚恳,坦率;他爱憎分明,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1962年10月,袁勃患脑血栓症,久卧病榻。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迫害,忧国忧民,心情郁闷。1967年6月6日在昆明逝世,终年56岁。
到1978年8月,中共云南省委为袁勃平反昭雪,为他举行追悼会。198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袁勃诗文选》1册。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3 10:1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