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昌英
武汉大学教授
袁昌英(1894年10月11日—1973年4月28日),号兰子、兰紫,湖南醴陵人,著名作家、翻译家、教育家。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上海中国公学教授,自1929年起,任武汉大学外文系、中文系教授。先后求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是第一位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的中国女性。与苏雪林、凌叔华并称“珞珈三女杰”。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市文联执行委员。1973年,在湖南醴陵病逝。其生前出版有剧作集《孔雀东南飞及其他独幕剧》《饮马长城窟》,散文集《山居散墨》《行年四十》。代表作《游新都后的感想》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论著《法兰西文学》《法国文学》,译剧《玛婷;痛苦的灵魂》等。
人物经历
1894年10月11日,出生于湖南醴陵八步桥乡耿境坝村。
1905-1909年,在江西萍乡正本女校读书。
1911-1912年,在长沙遵道女校读书,兼任培德小学教员。
1912-1914年,随父亲袁家普到北京、云南,居家延师学英文。
1914-1916年,就读于上海教会学校中西女塾。
1916年自费赴英国留学,初进伦敦Black Heath High School,次年升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在爱丁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时,结识了周鲠生杨端六等一群湖南籍热血青年。
1921年7月,袁昌英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在北平砖塔胡同与36岁的杨端六结婚,证婚者是杨端六的总角之交、留英国际法博士周鲠生(一说证婚人是吴稚晖)。
1922年,袁昌英由王世杰、周鲠生介绍,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英国小说、散文及英国文学史。
1924年,转至上海澄衷中学教英文。
1926年袁昌英舍下3岁的女儿杨静远,只身赴法,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和近代戏剧。
1928年回国,经刘秉麟介绍,在胡适任校长的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当教授。
1929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外文系教授,主讲希腊悲剧、希腊及罗马神话、戏剧入门、法文、现代欧美戏剧、法国戏剧、中英翻译等课程。
1930年,出版《孔雀东南飞及其他独幕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她带领学生为马占山将军领导的抗日义勇军奔走募捐,日夜赶制寒衣。将多年的私蓄交给学生捐献国家。同年,本年,苏雪林被武汉大学聘为特约讲师,住珞珈学生宿舍。袁、苏、凌三位女作家聚首珞珈山武汉大学,过从甚密,获“珞珈三女杰”美誉。
1943年,他们搬回城内住陕西街,与苏雪林家为邻,凌叔华也住得很近,三位当时有名望的女作家经常往来。
1945年,在顾如的引荐下,被聘为三青团一届中央评议员。
1948年,被武汉大学推选为“国大”代表。
1953年,转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6年4月,当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7年,“反右运动”中袁昌英被划为右派,取消教授资格,下放到图书馆劳动。
1961年,蒋介石企图反攻大陆时,袁昌英应市统战部要求,向在台亲友写过两篇对台演讲稿,热情洋溢地号召他们回国效力。
1964年,右派帽子被摘除,但未被学校重新启用。
1970年,又遭到进一步迫害,被当作“五类分子”遣送还乡,回到湖南醴陵农村老家,住在远亲袁星山家里。
1973年春,当地公社调查了她的问题,为她落实政策,作了“不是历史反革命,属人民内部矛盾”的政治结论。
1973年4月28日,在老家湖南醴陵病逝。女儿杨静远遵从母亲的遗愿,从解冻的12000元存款中,捐出4000元给骆家坳生产队买了部手扶拖拉机,以谢乡情。
1979年10月9日,被平反昭雪。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下达刑事判决书:“撤销本院1958年12月16日对袁昌英判处二年的刑事判决。”
1984年,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对其右派问题重新复查后,去掉原改正结论中所留的“尾巴”。
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袁昌英作品选》(李杨编选),这是解放后第一次出版她的作品。
个人作品
法兰西文学 (论文) 商务印书馆 1929年第1版
孔雀东南飞及其他独幕剧 (剧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第1版
山居散墨 (散文集 )商务印书馆 1937年第1版
饮马长城窟 (剧本) 正中书局 1947年第1版
行年四十 (散文集 )商务印书馆 1945年第1版
袁昌英散文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1年第1版
春雷之夜 (剧本) (出版年代及单位不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7:3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