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桂林(1952年5月13日—2023年11月22日),吉林省梅河口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原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1989.9-1993.9 获教育学博士 教育学原理 专业东北师大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培养
1982.3-1984.7 获教育学硕士 教学论专业 东北师大
1978.3-1982.1 获教育学学士 学校教育专业 东北师大
交往经历
1988.3--1989.4 英国赫尔(Hull)大学访问学者,(英方合作导:Prof. V. A. McClelland)。选修“比较教育”,“课程理论”,“教育哲学”等课程
1988.5 参加英国伯明翰大学“教育史与比较教育国际学术年会”
1988.12 参加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制度改革”国际会议
1992.9--1993.5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选修博士学位课程,撰写博士论文,(加方合作导师:Prof. Dwight Boyd)
1992.12-1993.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Prof. Maxine Green)
1992.10 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西方大学与文化”国际会议
1992.11 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道德教育改革”国际会议
1993.5 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中美师范教育”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会上发言介绍了东北师大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经验
1994.5 参加
湖南大学(长沙)“文化选择与大学教育理想”国际学术会议
1995.5--1995.6 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精神:女子教育、
少数民族教育、道德教育”国际学术研讨班
1996.3 参加陕西师大“发挥妇女和少数民族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国际学术会议
1997.7.参加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
美国教育基金会主办的“道德教育国际研讨会”
1997.8.参加在
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国际学术会议
1997.11.赴日本仙台、东京访问,主持“中日基础教育比较研究”
1998.3 应邀出席
香港教育学院新校园启用典礼,并作“教育平等理想与办学体制多样化”的学术报告
1998.5.15—6.9. 随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组织的“基础建设教育代表团”赴美国洛山矶加州大学北岭分校、南伊利诺斯州大学、
俄亥俄大学、俄亥俄州联邦好克因中学等地访问
1999.5. 在
深圳大学参加中国内地与香港学者课程理论研讨会
2000.3.—4.在加拿大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课题研究
2000.9.—2001.8.参加富不来特项目(Fulbright Program)在美国路易丝安纳州大学(LSU)和纽约州宾汉姆顿大学(BU/SUNY)高访学者
2001.4.在美国路易丝安纳州大学(LSU)参加“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研讨会
2001.11 在日本
宫城教育大学(仙台)参加“中日基础教育课程比较研究”项目活动,作“中国素质教育理念与课程改革”学术报告
2002.4.23—5.2.在湾(台北)参加“海峡两岸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作“中小学课程中的博与约”学术报告
2002.8.2-11. 在
东北师范大学主持“课程国际化新视野国际会议”
2002.8.27-30.在
东北师范大学主持 “农村城镇化国际会议”
2002.11.27-30.在北京大学参加“教育公平与效率国际会议”作“农村教育投入问题现状与改革策略”报告
2003.1.20-23.在保定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六个国际组织联合召开的“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
1999.8 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1997.3—2001年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1984.7--1997.3 东北师大教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1975.10-1978.1 吉林省梅河口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工作经历
2005.5
国家督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1999.8—2005.5 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1997.3—2001年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1984.7--1997.3 东北师大教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
2023年1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周岁。
教学工作
讲授课程:外国教育史、当代外国教育理论派别、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教育专业英语、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比较教育、教育学研究热点问题、中外教育哲学研究等。(包括本科、博士、硕士课程,有选修也有必修课)
科研方向
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发展战略、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教育、道德教育等。
出版图书
科研项目
在研课题
1、主持一项“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心理健康教育项目。
2、主持一项全国教育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县级政府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研究”。
3、主持一项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主任(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委托农村教育调查研究课题。
4、主持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欠发达地区应用性人才培养与WTO挑战”。
5、主持一项教育部部长委托项目“全国农村教育调查研究”。
6、主持一项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农村学生辍学与教育内容关系研究”。
7、参与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
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调查及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03JZD0035)
9、亚洲银行咨询专家,中国义务教育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10、教育部督导办项目,俄罗斯和英国教育督导制度研究。
论文目录
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学术会议述评
《课程、教材、教法》1999.1,(该文被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卷》1999.5期转载)
中学课程、教材改革要迈出新步伐
《国际学术动态》1999.2
研究学校德育实践 讲求德育工作实效
《德育信息》1999.2
影响教育质量因素分析
《教学与管理》1999.10
特色学校个性化课程体系研究
《课程研究》1999.3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4
在农村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初探
各国课程管理比较研究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2
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思路
《教育科学》2000.3
关于我国课程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4
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浅析
《教育评论》2000.4
个性化教育一个历史进程
《北京教育》2000.12
试论课程评价多元化趋势
《外国教育研究》2001.1
研究学校德育实践 讲求德育工作实效
《中小学教育管理》2001.1
简论教育学中“个性”的特征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3
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专刊,2001.12
本届美国政府教育改革计划述评
《外国教育研究》2001.12(该文被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卷》2002.3期转载)
在农村实施多教结合与两教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考
《现代教育科学》2002.2
课程目标与课程改革
《长春教育》2002.5
农村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与困难
《中小学教育管理》2002.1
以新的教育理念执导课程改革
《松辽学刊》2002.4(该文被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卷》2002.12期转载)
农村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关系调查研究报告
《山东教育科研》2002.9(该文被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卷》2002.6期转载)
浙江长兴县高中阶段教育情况调查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专刊,2002.12
建设文化教育型小城市的可行性研究
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
《外国教育研究》2003.1
高中发展供需矛盾与农村高中发展潜力调查研究报告
《当代教育科学》2003.11
学术著作或教材目录:
专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版 (国家出版署“八.五”重点图书,获第二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998)
专著《外国教育史》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获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二等奖)
合著《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合编《古今中外德育观》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合著《教学思想发展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获中国教育学会优秀专著奖,详见《中国教育学刊》1994.4.第6页)
合著《外国教育通史》(五)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合著《学校与社会》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译著《教育与新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
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参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主编《中学德育行动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主编《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主编《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吉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12月)
主编《农村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参编《课程目标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
译著《加拿大课程改革研究》(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专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6月
科研成果
1985年以来,共出版著作(译著)11部,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项。
获奖信息
主要荣誉和获奖情况:
曾宪梓优秀教师三等奖(1999)
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才(2002)
人物评价
袁桂林同志毕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品行高洁、为人师表,深受同事的尊敬和学生的爱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是后辈学者为人治学的典范。(北京师范大学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