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2009年史凤和执导的电影
《袁隆平》是由史凤和执导,果靖霖徐筠主演的人物传记片,于2009年3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剧情简介
1958年,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如火如荼。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袁隆平(果靖霖饰)尊重科学,潜心研究生物遗传学。他独特、富有哲理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可袁隆平不入潮流的所作所为,却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女友害怕因此受到牵连,痛苦地选择了分手。在学校的试验田里,袁隆平和学生董婕(徐筠饰)发现了一株结有230粒的“鹤立鸡群” 高产稻穗,他兴奋异常,如获至宝,天天像忠诚的卫士悉心地呵护着它。次年,袁隆平把它们当成种子培育,期待着丰收的果实。可事与愿违,这230粒种子结出的稻穗,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 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使袁隆平的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他清楚地意识到:国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人类的生存法则。袁隆平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稻,让天下受苦百姓都能吃饱饭,让人类远离饥饿。依据对生物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仔细观察和反复推敲,论证了先前“鹤立鸡群”的稻株就是“天然杂交稻”。从此,袁隆平杂交水稻高产梦启程了。 县委书记成洪涛(翟乃社饰)是个惜才爱才的领导,当他得知袁隆平要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鼓励,并责成学校为其配备了两名助手。学生董婕一直在默默地关心老师的事业,临行前的毕业晚会上,她送给袁隆平一个放大镜,看着这份特殊的礼物,袁隆平若有所思。有情人终成眷属,已经三十四岁的袁隆平和学生董婕走到了一起。
在妻子和两名助手的帮助下,他们头顶烈日,汗流浃背,终于在茫茫的稻海里找到了败育型雄性不育株。随后,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红卫兵把袁隆平精心培育的不育株砸了个稀巴烂,并准备批斗他。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光芒,袁隆平的论文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的关注,并以国家科委的名义发函,责成各级领导给予支持和重视。杂交水稻研究得以继续,免遭厄运,袁隆平还当上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技术参谋。然而,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忌妒在心,趁着倾盆大雨之机,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良种毁了个一干二净,袁隆平悲痛欲绝仰天长呼“这也是生命啊!” 为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育种步伐,袁隆平告别妻子和孩子,带着两个助手远赴海南,追逐梦想。
历经多次失败,袁隆平意识到应该在“远缘杂交”上寻找突破。在海南人民的配合下,他们兵分几路寻找野生稻。成洪涛到农业厅主持工作,首先就想到了袁隆平。时任农业厅办公室主任的崔灿(曹艳艳饰)马上和董婕赴海南找到了袁隆平,崔灿企图说服袁隆平回湖南,被一口拒绝,因为他不想错过野生稻一年一度的抽穗扬花期。董婕把父亲病逝的消息告诉他,袁隆平悲痛万分,在稻田边跪拜远逝的父亲。成洪涛带着专家远赴海南,目的是为了求证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水稻专家的冷嘲热讽,不但没有削弱袁隆平的锐气,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袁隆平充满激情地说道:“就算撤消项目,停拨科研经费,我也决不放弃!”成洪涛从袁隆平的眼神里看到了成功的希望。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杂交成功,预示着“三系”配套的最后一道难关已攻破。全国十八个科研单位几万制种大军汇集海南,协作攻关,大面积育种,在全国推广。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以后的第五大发明,他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该片在拍摄前,便被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影片。
果靖霖并不是扮演袁隆平的第一人选,潇湘电影集团找过一个男演员,但这位演员要价太高,最后没谈妥。
该片剧组找到果靖霖的时候,他明确表示,自己出演袁隆平,唯一的理由是出于对这位科学家的敬重。他对潇湘电影集团的领导表示,他可以在空白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对于多少钱的片酬,领导可以自己填。
为了能够出演英雄背后的默默奉献的女人,出演袁隆平夫人的徐筠放弃新版《红楼梦》妙玉一角,甘当绿叶衬红花。
袁隆平院士本人也在该作品亮相,出演老年袁隆平。
为了演出袁隆平的神韵,果靖霖在该片开机前,每天选在太阳最毒的时候,穿着短裤在烈日下暴晒,生生把自己晒得非常黑,观众在该片中看到的肤色都是真实的。
果靖霖觉得袁隆平的笑非常有魅力,就刻意模仿他的笑容。片中袁隆平到了海南后,在大太阳下光着膀子,会下意识地弓起身子,他捕捉到了这个细节,也在电影中表现出来。
在拍摄时一场水田里仰天大声质问的戏时,稻田里面有很多水蛭,果靖霖的腿上爬满了水蛭,一扒拉下来,腿上满是血。果靖霖下水前做了象征性的保护,但其实一点用都没有。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2022年1月5日,“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组委会于澳门发布通告,《袁隆平》获得荣誉。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不少人得知史凤和要拍《袁隆平》,都劝他务必慎重,因为科学家的传记电影不好拍。袁隆平院士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代伟人,如何用一部电影艺术化地展现他的一生,这个任务确实不简单,很多人都觉得是吃力不讨好。但史凤和认为,在拍这部电影时,一定要把视角下移,拍出农业科学家的喜怒哀乐、成长过程,拍出他们的坎坷。和袁隆平院士有了几次接触后,史凤和觉得他有这个义务拍这部电影,在大银幕上塑造好“杂交水稻之父”的形象。为了让《袁隆平》更贴近观众,史凤和在剧本上下了狠功夫,几易其稿。拍农业科学家的故事,势必会出现很多观众不熟悉的专业语言,为了把这些专业名词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台词,在这方面他下了很大功夫,避免电影变成枯燥的教科书式作品。
由于电影要全方位展现袁隆平的人生,所以史凤和也免不了要了解袁老的“青春岁月”。史凤和表示,一开始和袁隆平交往,还是有点小心翼翼的,但当大家谈开了之后,他也就不把史凤和当圈外人了,就是当成家人在拉家常,把他年轻时谈恋爱、失恋、在学校的那些经历故事,都原原本本地讲给史凤和听,这都给史凤和后来的拍摄做了一个很大的铺垫。
拍摄过程
电影《袁隆平》结尾,袁隆平院士亲自出镜表演,用流利的英文向外国记者介绍自己的两个梦想。史凤和原本是希望袁隆平能饰演电影中全部的老年戏份,但袁隆平实在太忙了,直到最后一天才有时间来到片场。袁隆平当时在片场等于身兼“演员”和“现场导演”,毫不怯场,还对他的台词提出了一点修改意见,他和饰演记者的外国演员全程用英语交谈,还帮那位记者修改了一点台词。当袁隆平得知剧组当日邀请的外国群众演员数量不太够时,他主动帮忙找了一些外国留学生来临时救场,还帮助剧组调整了工作计划,说几点到几点应该拍哪一场,每一场戏他应该穿什么服装,把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
制作发行
宣传活动
2008年8月3日,该片在湖南怀化安江农校举行开机仪式;2009年4月14日,该片获得中宣部文艺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等部门的联合推荐;5月22日,该片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首映礼;6月5日,“学袁隆平精神,谈人生理想信念”高校师生看片座谈会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6月10日,湖南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视局、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在北京举办了该片的观摩研讨会。
上映信息
影片评价
《袁隆平》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袁隆平不平凡的科研道路以及他作为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的多彩人生。该片在传记片的拍摄手法上进行了诸多创新,叙事新颖,创作理念融浪漫与现实为一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心忧天下、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科学家形象。而该片的拍摄和发行放映,对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在全社会开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湖南日报》评)
该片以鲜活艺术手法再现了袁隆平院士心忧天下、造福人类、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的情操。(时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彭克勤评)
作为中国首部描写农业科学家的电影,《袁隆平》艺术地再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矢志不渝、创造奇迹的非凡经历。该片在艺术上采取散文体结构全片,以交响乐贯穿故事始终,以幽默风趣的叙事手法、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在表达方式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光明日报》《天津日报》综合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23 02:36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