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鼬,又名“袋猫、虎猫”,是袋鼬科的哺乳动物。全身长约61公分,尾巴占23公分,其大小和猫相似。它是澳洲的特产,尖嘴巴,狭耳朵,毛为赤褐色或褐色,浑身有白色的斑点。雌鼬身上长着一只育儿的袋囊,里面有三、四对乳房,可以容纳4-6只小袋鼬。早期居民把它们当做猫类猎捕,因为它们伤害雏鸡。被逼到绝路,它们凶猛地咆哮,故此命名为“虎猫”。
分布
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
特征
体长5~22公分(2~9寸),尾似帚,与身体等长。皮毛一般为纯灰色、浅黄色或褐色,少数种有斑点。形似鼠,但更像鼩鼱。多为夜行性,以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分类
宽足袋鼬属(Antechinus)也吃花蜜。
脂尾袋鼩(Sminthopsis crassicaudata)把多馀的脂肪储存在尾部。
除宽足袋鼬属外,本科各属于食物缺乏时,都要蛰伏。
脊尾袋鼬(Dasycercus cristicauda)产于干旱地区;能捕杀家鼠,对人有益;从猎物体内便能得到所需的全部水分。
跳袋鼩属(Antechinomys)有两个种,分布澳大利亚内地,尾长耳大,后腿极长,如踩高跷,颇似跳鼠。帚尾袋鼬属(Phascogale)有两个种,淡蓝色或浅红色;尾长,远端一半被毛粗而厚,当毛竖立时,形似瓶刷。树栖,但能袭击家禽。
平颅袋鼩属(Planigale)的外貌和行为均似鼩鼱属(Sorex)。《红皮书》将澳大利亚的东跳袋鼬(Antechinomys laniger)列为濒危种,其他几个袋鼬种被视为稀有种。
特性
你可能没有听说过袋鼬,如果了解它们的交配仪式,你很难在短时间内忘记这种动物。每年冬季,雌性袋鼬进入发情期,导致袋鼬家族掀起一场充满暴力色彩的交配狂潮。雄性袋鼬会尽可能与更多的雌性交配。它们会抓住雌性的脖子,强行将其拖走,而后进行交配。通常情况下,袋鼬的交配时间可达到3小时,有时也能持续一整天。造成这种“持久战”的原因在于:雄性袋鼬一次无法射出很多精液,必须多次射精,才能确保雌性受孕,进而延续自己的基因。进行交配后的雄性袋鼬,为了避免在原本恶劣的环境中与幼崽争抢食物,便会集体选择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