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在裂缝性圈闭中聚集而形成的油气藏
油气在裂缝性圈闭中聚集而形成的油气藏,称为裂缝性油气藏。
特点介绍
与其它类型的油气藏相比,裂缝性油气藏常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裂缝性油气藏储集层的原始孔隙率高低不一,渗透率均极低,但在裂缝发育带的渗透率很高,其储渗空间发育分布极不均一,同一储集层的不同部位,储集性能相差悬殊,实验室测定的油气层岩心渗透率往往很低,但在地下由于裂缝发育,沟通了储集层中各种储集空间,形成了一个畅通的渗流系统,油气藏在开采中的实际渗透率却很高。
裂缝的发育分布情况与区域构造背景、褶皱强度、储层岩性、厚度和层序组合等有密切关系。
裂缝性油气藏在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和井喷现象,并且放空和漏失的井段和层位,往往是产层所在的井段和层位。大漏大喷往往是发现高产裂缝性油气藏的前兆。
由于裂缝发育带可垂直切穿多层岩层,把原来互相隔绝的储集空间沟通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储集空间。因此,裂缝性油气藏常呈块状,其油气柱高度一般都较大,最大的可达1.5×10-2×10m以上。
油气井产量高,但差别大,油气分布极不均一。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万吨井,绝大多数与碳酸盐岩中的裂缝性油气藏有关。例如,伊朗有许多这种类型的油田,单井日产量多数达千吨以上,个别万吨井已稳定十年以上。但差别大,油气分布极不均一,也是裂缝性油气藏的重要特点,其具体表现在同一油气藏内,相邻生产井的产量相差悬殊,高产井群中伴有低产井或干井,低产井群中伴有高产井。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与裂缝性储集层的孔隙-裂缝成因复杂及分布不均有关。
总之,裂缝性油气藏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油气藏类型,在勘探这种类型的油气藏时,最重要的是分析和认识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因为正是这些次生裂缝带的发育分布情况,控制了地下油气的富集程度。
实例
裂缝性油气藏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储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其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及重要性,它可分为碳酸盐岩和其它沉积岩裂缝性油气藏两大类,其中以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藏最重要。
碳酸盐岩中的裂缝性油气藏分布广泛,但以构造变动较强烈的山前带,或其它褶皱背斜带最为重要。最典型的是波斯湾盆地的扎格罗斯山前带。在该带已发现的50多个油气田中,有20多个是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特大油气田就有6个(加奇萨兰、马伦、阿瓦兹-阿斯马里、阿加贾里-比比、哈基麦赫和帕扎南)。此外,伊拉克的阿因扎列大油田亦属裂缝性背斜油气田,基尔库克特大油田虽属礁型油气田,但裂缝亦很发育。现以伊朗的加奇萨兰油田为例简介如下。
该油田位于扎格罗斯山前带的第二构造带上,褶皱强度中等到较强,上下构造不一致,地表为中新统法尔斯层组成的向斜,地下为阿斯玛里灰岩组成的顶部平缓、两翼较陡(达50°)的简单背斜。轴向北西,长70km,宽9km,闭合面积为600多km,闭合高度为3000m左右。它有三套产油层,自上而下依次为:阿斯玛里石灰岩(中-渐新统)、萨尔维克石灰岩(中白垩统)、卡米石灰岩(上侏罗统),裂缝把它们沟通,形成具有统一压力系统的巨厚块状储集体,油气柱高达2100米。阿斯玛里石灰岩之上为巨厚的上法尔斯膏盐层所封闭。
主要产油层阿斯玛里石灰岩的孔隙率均一,但以低孔隙率为主。据某井统计,孔隙率大于9-13%的,仅占储集层厚度的13.8%;孔隙度为5-9%的,占储集层厚度的14.8%,孔隙率低于5%的却占71.4%。岩样的渗透率一般小于10-20×10-3μm2;最高的仅40×10-3μm2,但裂缝发育带渗透性极好,油田西北端24、35及45号井的最高日产量达万吨以上,整个高产区平均单井日产量达8000吨以上。但在某些井(如6号井)全部钻开阿斯玛里灰岩的日产量也只有600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31 11:48
目录
概述
特点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