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使馆旧址
北京市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奥匈使馆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台基厂头条3号,原为裕亲王府,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为奥匈使馆,现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
历史沿革
清同治十年(1871年),奥匈帝国在东交民巷正式设立驻华使馆。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奥匈使馆扩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奥匈使馆因距离其他国家使馆较远,相对孤立,所以最先遭到义和团的攻击。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奥匈使馆重修并扩建。
民国六年(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宣布参加协约国,驱逐了参加同盟国的奥匈帝国的大使。
民国八年(1919年),奥匈帝国分裂后,原奥匈使馆划归奥地利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奥地利使馆被德国使馆接收,并进行修缮,改设德国俱乐部。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德国使馆由南京迁此。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美国没收德国使馆房产,设立盟国资产管理处。
1950年,奥匈使馆旧址被中国政府收回。
建筑格局
奥匈使馆旧址现仅存大门和主楼,建筑物为西洋古典式,立面大门做两层外廊,檐上用三角山花突出重点,两边围廊。
主要建筑
大门
大门面阔三间,下方设有基座,上面竖立着塔司干双圆柱、以支撑门头。门头檐部用三陇板进行装饰,又以三角形山花结构结束,颇具西洋古典风格。中央柱间开大门,两侧实体墙上开门楼两侧呈弧形,呈环抱状,使门前空地成方片空敞的环境。
主楼
主楼风格与大门一致,为上下两层,都带有外廊,为法国古典主义风格。主楼东西长约52米,南北长约23米。平面近似倒置的希腊字母“Ψ”。中央与两翼顶部都用三角形山花做装饰,并且略向前凸出。中央入口分为三开间,两侧翼各为两个衔接部分。底柱廊为方柱,二层为圆柱,都为塔司干柱。檐部常简洁,没有任何装饰,二层采用宝瓶式栏杆。主楼一层两侧用房均为管理使用,门厅位于第二道门后。门厅正北是双分式大楼梯。
文物保护
1995年10月20日,奥地利使馆旧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包含奥匈使馆旧址在内的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奥匈使馆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台基厂头条3号。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41、52、120路公交车,在王府井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1、8号线,在王府井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离奥匈使馆旧址约3.2千米,驾车约13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9 21: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