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字明华,河北丰南人,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04年1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丰南小集西纪各庄一个清贫的教师家庭。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3年,转入北京大学本科地质系。
1927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到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
1928年,被派往周口店,参加了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工作,并能够独立地担当全面的发掘工作。
1929年,主持并参与北京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重要价值。
1931年,又确认旧石器和用火痕迹的存在,为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提供了考古学重要依据。
1935年,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史前考古学,师从
步日耶教授。
1937年,获得巴黎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法国地质学会会员。回国后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正,兼周口店办事处主任、新生代研究室主任,并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史前考古学。
1946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0年—1953年,任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博物馆处处长。
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首批学部委员。
1957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称号。
1963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
1979年,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同年,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史前学和原史学协会名誉常务理事。
1982年9月18日,在北京病逝。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裴文中认为,劳动手段遗物的研究是恢复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可靠物证,如何鉴定人工制品和非人工物,成为史前考古学理论和实践的关键。裴文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认真的对比实验,在周口店发掘中便从岩石痕迹上弄清了人工打击和自然破碎的区别,从而明确中国猿人石器的存在。在法国留学期间,裴文中结合人工打击的实验及国外收集的自然破碎的岩石标本,深入分析人类制作的石器与自然形成的“假石器”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史前人类使用的硬岩石的破碎和形成中自然现象的作用》的博士论文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它既为“曙石器”的破产做了有力的诠释,又在史前考古方法论上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发掘标本和新生代所藏标本的基础上研究分析非人工破碎的骨化石,并指出其成因包括啮齿类动物咬碎的骨化石、食肉类动物咬碎的骨化石及其所呈现的食肉类动物爪痕、骨骼腐蚀后所出现的曲纹以及化学作用和水蚀作用的变形等,以物标本为依据并通过实验证明的观察使非人工破碎骨化石的性质和特征更加明确。
裴文中对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体系和年代分期也做了开创和深入的综合研究。1937年美国费城举行了早期人类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裴文中宣读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是中国学者首次发表的全面总结,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这篇论文把中国猿人文化、河套文化和山顶洞文化列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分期基础,并指出它不同于欧洲的旧石器文化。1955年、1959年和1965年,他发表了一系列总结性论文,根据新的发现和研究,不断扩充其内容和提出新的认识,如用水洞沟文化和萨拉乌苏河文化来代替过去的河套文化等。裴文中对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体系和分期的论述领域的轮廓和基础,在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裴文中还把研究领域扩大到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做出贡献。《中国史前时期的研究》一书便是具体的代表。
中国的中石器时代是裴文中首先提出的研究课题。1935年在广西发现大批打制石器和个别的磨制石器,共生的动物又是现生种,裴文中提出这些遗存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1943年裴文中在内蒙古调查试掘,否定这里属于旧石器遗存,把该遗址和黑龙江哈尔滨顾乡屯都作为中石器来处理,并强调细石器在这个时期的作用。在上述论点的启示下,随着新发现的增多,对有关细石器的起源、时代和分布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裴文中的开创之功诚不可没。
有关新石器时代考古,裴文中也做了不少野外工作。1947年他在甘肃渭河上游,陕西汉水流域、洮河流域及兰州附近做了三个月的调查试掘,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达93处之多。通过这次调查,对甘肃史前遗存的分布、分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对过去的错误有所纠正,对J.G.安特生(Andersson)所谓“六期”体系做了首次的突破。1948年他又继续在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流域以及青海湖附近做了三个月的考古调查,对这一带遗址的分布、分期以及史前时期的“丝绸之路”等,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沙井文化的命名又是对“六期”说的再次突破。
裴文中同时还注意到某些器物的考古研究,如论述陶鬲和陶鼎的论文(1947)便是一例。该文首先对三足器的定义、分类及有关部位的名称及其演化趋势进行了阐述,并指出鬲、鼎的形制为中原文化的代表,而边陲地区的变形鬲则受到黄河流域的影响,这是国内以陶鬲和陶鼎为专题的最早论文,树立了器物类型学研究的典范。
裴文中在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地层学研究上,也做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早期研究是环绕周口店发掘进行的,如第十三地点、第一地点、第四地点、第十五地点和山顶洞的动物化石研究,明确了不同地点的相对年代及其演化过程,为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研究奠定基础。后期则集中于华南一带,如巨猿化石,巨猿调和巨猿动物群便是在他的领导和参加下发现的。他从古生物学和地层学上建立了华南早更新世的标准剖面。裴文中经过广泛调查和研究后指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在整个更新世都有生存,早更新世以巨猿洞动物群为代表,中、晚更新世可以智人化石的出现作为晚更新的标准。在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中,裴文中提出划分为华北、江南、东北和淮河四大区的概念,指出淮河是华北和江南的过渡地带,包括两大区的典型种属,有利于全面性的分析。他对三门系的划分和第三纪、第四纪的分界线以人类的出现为标志等都提出了特有的见解。
截至1982年9月,裴文中在5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重视野外实践,他曾到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做广泛的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调查、发掘,共发表论文、专著168篇(种),代表作有《中国猿人史要》《周口店第一地点之食肉类化石》《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周口店山顶洞之动物群》《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和《中国猿人石器研究》。
1.Pei, W. C. (1929). An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An Adult Sinanthrops Sku ll in the Choukoutien Deposit 1.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8(3), 203-205.
2.Pei, W. C. (1932). Notice of the Discovery Of Quartz and other Stone Artifacts in the Lower Pleistocene Hominid‐Bearing Sediments of the Choukoutien Cave Deposit.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1(2), 109-146.
3.Black, D., De Chardin, P. T., Yang, C. C., & Pei, W. (1933). Fossil Man in China: The Choukoutien Cave Deposits with a Synopsis of Our Present Knowledge of the Late Cenozoic in China.. (No. 11).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and the Section of Geology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Peiping.
4.裴文中, 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 地质专报乙种第七号, 1934: 1-68.
5.Pei, W. C. (1935). On a Mesolithic (?) industry of the caves of Kwangsi.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4(3), 393-412.
6.Pei, W. C.,Le Rǒle des Animaux et des Causes Naturelles Dans la Cassur e des os,Palaeontologia Sinica,New Ser.D,1938,7: 1-60.
7.Pei, W. C. (1939). The Upper Cave industry of Choukoutien. Palaeontologia Sinica, 9, 1-41.
8.裴文中, 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 商务印书馆, 1948.
9.裴文中, 吴汝康, 资阳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甲种专刊, 第1号, 1957.
10.裴文中主编, 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甲种专刊, 第2号, 1958.
11.裴文中, 张森水, 中国猿人石器研究, 中国古生物志, 新丁种12号, 1985.
12.裴文中, 广西柳城巨猿洞及其他山洞之食肉目、长鼻目和啮齿目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 第18号, 1987.
人才培养
裴文中关心考古人才的培养,曾担任四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的班主任,并亲自授课和辅导野外实习,培养大批考古工作者。他还常常利用外出考察之际举办有关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的讲座。1952年—1955年,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4次考古人员训练班(戏称黄埔4期),均以裴文中为班主任。他亲自编写讲义、授课、指导学员田野实习,并承担教学的组织工作,广请当时中国文物考古界和史学界名流为学员讲课。4期训练班共培训336人,对中国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裴文中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寇逮捕、审讯和监禁,以追问中国猿人头盖骨化石的下落,但他始终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
人物评价
裴文中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及哺乳动物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和推动了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九三学社评)
裴文中是中国20世纪的科学精英,是地质学界、古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也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科普作家和教育家,还是文博界的重要领导者。(人民网评)
后世纪念
1985年9月18日,裴文中逝世两周年,裴文中的夫人舒令漪代表其子女将裴文中收藏的中外文书刊300余册全部捐献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02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江苏双沟酒业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了以裴文中院士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励基金,由江苏双沟酒业集团提供启动资金。该项基金旨在通过奖励在旧石器考古学、古人类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科普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鼓励广大青年科学工作者献身科研事业,促进上述学科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