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 Maxim.)是石竹科裸果木属的亚灌木植物。裸果木茎皮暗灰色,幼枝褐红色,节肿大;叶钻状线形,先端具短尖头,近无柄;聚伞花序腋生,苞片宽椭圆形;瘦果包于宿萼内;种子褐色,长圆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
亚灌木状,高50-100厘米。茎曲折,多分枝;裸果木茎皮暗灰色,剥裂;,幼枝褐红色,节肿大。叶几无柄,叶片稍肉质,线形,叶钻状线形,长5-10毫米,宽1-1.5毫米,顶端急尖,具短尖头,基部稍收缩;托叶膜质,透明,鳞片状。
聚伞花序腋生;苞片白色,膜质,透明,宽椭圆形,长6-8毫米,宽3-4毫米;花小,不显著;花萼下部连合,长1.5毫米,萼片倒披针形,长约1.5毫米,顶端具芒尖,外面被短柔毛;花瓣无;外轮
雄蕊无花药,内轮雄蕊花丝细,长约1毫米,
花药椭圆形,纵裂;子房近球形。
瘦果包于宿存萼内;种子长圆形,直径约0.5毫米,褐色。花期5-7月,果期8月。
生于海拔1000-2500米的荒漠区。裸果木适生的分布区具有干旱、多风、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较大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6-12℃,极端最高温34.3-43.9℃,地表温度高达60℃以上,极端最低温-20℃,年降水量36.9-200毫米,年蒸发量300-3378毫米,八级以上大风日常达20-30天。由于裸果木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枝干木质化程度高,十分坚硬。性喜光,耐旱,耐瘠薄,抗寒,抗风。多生在干旱的灰棕色荒漠土或棕色
荒漠土的砾石戈壁或低矮的剥蚀残丘下部,在地表径流或低洼处常形成单优势种群落。
分布于中国和
蒙古。中国的裸果木主要分布在
新疆南部山区、甘肃河西走廊、青海西部、内蒙古西部、宁夏东南部(沙坡头地区)。
裸果木为古地中海区
旱生植物区系成分,对研究中国西北、内蒙古荒漠的发生、发展、气候的变化以及旱生植物区系成分的起源,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
保护现状:稀有种。裸果木为亚洲中部荒漠区内比较稀少的残遗种,属古地中海成分,是构成石质荒漠植被的重要建群树种之一。由于生存条件恶劣,繁殖困难,又常遭樵采和骆驼啃食,分布区已日益缩小。
保护措施:应在分布集中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严禁樵采和放牧,或划出一定的保护范围,由当地县旗、农场或牧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残遗植物。要重视对裸果木的迁地保护,人工繁育,杜绝或尽可能地减少人类活动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