裼袭
汉语词语
裼袭,读音是xī xí。意思是①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②指穿着礼服。
解释
①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②指穿着礼服。
出处
①古代礼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尽覆其裘,谓之裼;不裼,谓之袭。盛礼以袭为敬;非盛礼以裼为敬。
《礼记·表记》:“裼襲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
郑玄 注:“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爲敬,或以襲爲敬。禮盛者,以襲爲敬,執玉龜之屬也;禮不盛者,以裼爲敬,受享是也。”
孔颖达 疏:“行禮之時,禮不盛者,則露見裼衣;禮盛之時,則重襲上服。是行禮初盛則襲衣,禮不盛則裼衣,是裼襲不相因也……其行禮之時,或初襲而後裼,或初裼而後襲。所以然者,欲使人民無相褻瀆使禮相變革也。”
唐 白居易 《沿革礼乐策》:“以玉帛俎豆爲數,以周旋裼襲爲容。”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至於冠、婚、喪祭、燕射、士相見之禮,可得而議也,所以周旋裼襲,升降俯仰者,聖人能議之而不能爲之也。”
②指穿着礼服。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他看了,連忙道‘請’。 安公子 早已裼襲而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1 11:19
目录
概述
解释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