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叶线蕨(Leptochilus wrightii (Hook. & Baker) X. C. Zhang),是水龙骨科线蕨属植物。植株高20-5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生鳞片,根密生; 鳞片褐棕色,质薄,卵状披针形,长3.16 (1.4-6.2)毫米,宽0.73 (0.2-1.2)毫米,长宽比4.48(2.79-7.79) ,顶端渐尖,边缘有疏细锯齿。土生或附生于阴湿岩石上。日本、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台湾路竹。
形态特征
植株高20-5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生鳞片,根密生; 鳞片褐棕色,质薄,卵状披针形,长3.16 (1.4-6.2)毫米,宽0.73 (0.2-1.2)毫米,长宽比4.48(2.79-7.79) ,顶端渐尖,边缘有疏细锯齿。叶远生,叶柄短,长1-3厘米,或近无柄,基部疏生鳞片;叶片倒披针形,长20-35厘米,中部宽2-4.5厘米,顶端渐尖呈尾状,向基部渐变狭并以狭翅长下延,边缘浅波状;叶脉明显,叶轴上疏生鳞片,侧脉斜展,小脉网状,在每对侧脉间有2行网眼,内藏小脉单一或分叉。叶薄草质,干后褐棕色,叶背疏生小鳞片。孢子囊群线形,着生于网脉上,在每对侧脉间排列成一行,从中脉斜出,直达叶边,无囊群盖,孢子囊群中有鳞片状隔丝着生。孢子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大小为(17.5-45) 24微米×41.9 (35-81.3)微米。单裂缝,裂缝长度为孢子全长的1/4-1/3。周壁表面具球形颗粒和缺刻状刺。刺表面有颗粒状物。
褐叶线蕨是水龙骨科线蕨属下的一个品种。植株高20-50厘米。褐叶线蕨,原产地有江西、台湾、广东、广西、香港及云南,日本、越南也有。繁殖有孢子、分株。喜阴。生长适温18℃-26℃。喜疏松的干净土。喜湿润。出现于泥盆纪中期,石炭纪最为繁盛,新生代仍有一些新蕨类别。具有真正的根、茎、叶,多数为草本,叶一般为大型的羽状复叶(叶片分裂为羽片),也有单叶的,多数品种具有叶柄。以孢子囊繁殖,孢子囊壁仅由层细胞组成,孢子囊多数有发育较为完善的环带。
生长环境
褐叶线蕨生长在海拔150-1000米的地方。
分布范围
褐叶线蕨产自江西(安远、龙南、寻乌)、福建(南靖、三明、泰宁)、台湾(南投、台北)、广东(封开、高要、连山、平远、清远、始兴、台山、新丰、阳江、英德)、广西(防城、扶绥、桂平、临桂、隆安、龙州、蒙山、南宁、三江、上林、上思、武明、阳朔、瑶山、 邕宁)、香港和云南(河口)等省区。土生或附生于阴湿岩石上。日本、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台湾路竹。
应用
习性强健,适合公园或庭院庇萌的路边、水岸边或山石边栽培观赏。
附加说明
经过仔细研究标本,发现此种叶背疏被小鳞片,且均具有明显的孢子囊隔丝,为粗筛孔盾状,易与矩圆线蕨C. henryi和绿叶线蕨C. leveillei分开。河口线蕨C. hokouensis虽然叶形较宽,叶脉明显,但也具有明显的鳞片状隔丝,与之归并。线蕨中孢子囊隔丝的发现,说明了其与水龙骨科星蕨亚科中其他属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