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岩鹨(学名:Prunella fulvescens)共有6个亚种。小型
鸟类,体长13-16厘米。头褐色或暗褐色,有一长而宽的眉纹从嘴基到后枕、白色或皮黄白色,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背、肩灰褐或棕褐色具暗褐色纵纹。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淡棕黄色或皮黄白色。主要栖息于海拔 2500-4500米的高原草地、荒野、农田、牧场,有时甚至进到居民点附近。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多成群。地栖性,在地上、岩石上或灌丛中活动和寻食。以甲虫、蛾、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蜗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种子与草子等植物性食物。分布于中国、中亚、阿尔泰、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
褐岩鹨前额、头顶、枕褐色或暗褐色,头两侧黑色,有一长而宽阔的白色或皮黄白色眉纹。背、肩灰褐或棕褐色、具暗褐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淡褐色无纵纹。尾褐色具淡色羽缘。翅褐色,羽缘色亦淡,中覆羽和大覆羽具淡色尖端。眼先、颊、耳羽黑色。颏、喉白色或皮黄白色,其余下体赭皮黄色或淡棕黄色,腹中部较淡。
虹膜黄色到暗褐色,嘴黑色或暗角褐色,嘴基较淡,脚肉色或黄褐色。
大小量度: 体重♂18-19克,♀14-18克;体长♂148-164毫米,♀126-144毫米;嘴峰♂10-11毫米,♀10-12毫米;翅♂73-78毫米,♀72-77毫米;尾♂66-73毫米,♀61-67毫米;
跗蹠♂19-20毫米,♀19-21毫米。(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 2500-4500米的高原草地、荒野、农田、牧场,有时甚至进到居民点附近,有时也出现于荒漠、半荒漠和高山裸岩草地,尤其喜欢在有零星灌木生长的多岩石高原草地活动,是常见的高原鸟类。
迁徙: 褐岩鹨在中国主要为
留鸟。在东北西北部额尔古纳河繁殖的种群或许为夏候鸟,但在何处越冬尚不清楚。冬季罕见于甘肃西北部武威。
中国新疆西部喀什、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及内蒙古东北部额尔古纳河。指名亚种见于中国西北及西藏西部;南疆亚种从新疆罗布泊、青海至甘肃南部;东北亚种于极东北东至内蒙古的额尔古纳河;青藏亚种于宁夏、甘肃南部、四川至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通常为罕见或不常见,东北亚种可甚常见于适宜的栖息生境。
繁殖期5-7月。4月中下旬雄鸟即开始占区,站在岩石或大的石头上鸣叫。营巢于岩石下、土堆旁和灌木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和苔藓构成。每窝产卵4-5枚,卵淡蓝色,大小为18-21毫米×13-15毫米。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
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