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凤蝶(Chilasa agestor Gray,1831)是
凤蝶科斑凤蝶属的一个物种。
成虫:翅展100—111 mm。体、翅黑褐色;前翅中室有白色或青灰色的放射状纵斑纹,在中室基部2/3处部分断开;在外缘有1列灰白色小斑点,cu2—r2室有灰白色纵斑,几乎占据各翅室,到亚外缘区有部分斑纹断开;外缘中部较凹。后翅基角有灰白斑,沿前缘区有一条棕褐色纵带,中室内有3—4条纵带,cu2—rs室各有灰白色斑纹3条,沿后缘有1条带,cu2—cu1室几乎全部、m3—m2室部分呈锈黄色,接连外缘变淡,内缘凹陷。雌蝶后翅锈黄色区扩大,臀角附近的白斑退化。翅反面前翅色淡,中室以外到顶角及外缘呈棕褐色,斑纹与正面相似。后翅呈锈黄色,中室斑纹同正面,m1—rs室斑纹同正面,其他斑几乎消失:外缘有灰白色弯形纹。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很短,端部圆;颚形突叶状,骨化程度弱;抱器瓣近似三角形,但末端圆;内突端部宽叶形,基部条状,骨化程度弱;阳茎近中部弯曲,除基部稍宽外,其余部分等宽。
幼虫:1龄幼虫头宽约0.99 mm,2龄幼虫头宽约1.55 mm,3龄幼虫头宽约2.50mm,4龄幼虫头宽约3.59 mm,末龄幼虫头宽约5.04 mm。末龄幼虫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生黑毛。臭角黄橙色,长。
前胸背板黑褐色,两侧有淡黄色的斑纹,具黄色的短突起。突起的末端圆形,稍向身体后方弯曲。身体呈灰褐色,有暗褐色的斑纹。中、后胸的侧面各有1个淡黄绿色的三角形大斑。从第2腹节侧面伸出1对黄绿色的宽斜带直达第4腹节背面,合并后占据整个背面,使其前后的第3、5腹节背线上的三角形更加突出。另1对淡绿色的宽带从第6腹节侧面经第7腹节到达第8腹节背面并占据整个背面,除第7腹节背线上的三角形很明显外,第9腹节两侧也向外扩展。这些淡绿色斑纹的边缘都有暗褐色的边缘。中胸至第9腹节各节的亚背线上及中胸至第1腹节各节的气门上线上都有1个柔软的肉瘤。这些肉瘤暗褐色,其下半部的背线侧面有大的红色斑纹。第9腹节气门上线上有1个白色的小突起。第1—8腹节气门下线上各有1个红色的小突起。肛上板黑褐色有光泽,中央有倒三角形的白斑。体长约50 mm。
蛹:头部有1对非常低矮而又宽阔的隆起。前胸前缘的背线上有1对低矮的隆起。中胸背线的前端有4个瘤突和1个大的钝形突起。第2、3腹节气门线上及第4腹节气门下各有1个黑色的小隆起。从后胸到第8腹节的亚背线上各有1个瘤突,其中第4、5腹节亚背线上的瘤突特别大。第2—4腹节气门上线上有1根龟裂状的黑色条。尾端宽,四角形。身体灰褐色,有暗褐色的斑点。体长约32 mm。
生物学 成虫是模仿斑蝶科的典型种类,连飞行和栖息时的状态也十分相似。常见于灌木丛中及其上部轻轻地盘旋,本种区域性种群有特定的独霸占领区,如遇外来蝴蝶常出其不意,迅速冲击驱逐入侵者,对同种的雌蝶则例外。在晴朗天气常看见本种在灌木丛林的小径上,轻松缓慢地飞行。台湾亚种在台湾的中部、北部平地至海拔2500 m的山区,与南部海拔500—2500 m的高山区,以及缅甸、孟加拉、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亦有该亚种分布。1年1代,以蛹越冬,成虫发生于3—5月间。在254℃左右,卵期约6天,幼虫期约22天,老熟幼虫在5—6月化蛹,至翌年3—4月羽化,蛹期约300天。雌蝶将卵单产于寄主植物树冠的叶背或嫩茎上,幼虫栖息于寄主叶面或枝条上,平时很少移动;老熟幼虫栖息在阴凉的树丛中,并选择在较粗大的枝干上化蛹。成虫飞行缓慢,常在树冠上空旋转,或在溪流边、山涧与林缘花丛间吸水采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