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沙蒿(学名:Artemisia halodendron)为
菊科蒿属的植物。分布在俄罗斯、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
山西、内蒙古、吉林、河北、新疆、甘肃、宁夏、黑龙江、陕西等地,生长于海拔250米至1,400米的地区,多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流动、荒漠草原、固定的沙丘上、半流动、草原、森林草原、中及砾质坡地等,尚未由人工引种
栽培。
半灌木.高30一60cm。根木质,粗壮而扭曲。老枝多由基部簇生,暗褐色或灰褐色:当年枝暗褐色、褐色,黄色或紫红色。不育枝上的叶长3–12cm,不规则二至三回羽状全裂,侧裂片2–4对,狄条形或丝状条形,长2–5cm,宽0.5一1cm,下部叶及中部叶长3–7cm,黄绿色,不规则一至三回羽状全裂,侧裂片1–3对;上部叶3–5全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卵形,或长卵形,长2.5–3mm,径1.5–2mm,通常直立,多数在枝端排列成稍开展的圆锥状,总苞片3–4层,外层的短小,卵形,内层的较宽大.卵形或菱状卵形,边缘小花雌性,3–5,管状,中央小花两性,8–13,宽管状。瘦果长卵形,长1.5–2mm,黑色或暗褐色(图92)。
实生苗在生长最初的1–2年内比较细弱,生长缓慢,并且极易在风大、干旱的年份或季节里枯死。由于沙地热效应好,本种常在5月上、中旬萌发新枝,遇雨后生长迅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现蕾开花,花期较长,常延至8月下旬,后即进入结实期,种子在9月下旬成热。成熟的种子可在植株上一直保存到第二年春季方脱落。褐沙蒿具有较强的耐沙埋、抗风蚀的特点。在内蒙古锡林浩特至宝昌公路的沙地北段,以其剪割的枝条裁成方格形的防沙障,防沙效果良好,并有部分枝条在翌年生根成活。根据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在以褐沙蒿为建群植物的典型样地登记中、其分盖度可达23–25%,高度为24–32cm,丛径25–65cm。在l00m2的小样地内,有褐沙蒿168–276丛,每亩占地面积为100–220m2。
褐沙蒿属于放牧利用型饲用半灌木,在冬季和春季的存留性甚好,成为分布区内重要的饲草。绵羊、山羊、骆驼均乐食,干枯后绵羊、骆驼亦乐食,牛也采食,为中等饲用植物。以褐沙蒿为建群种的草地型,干草产量平均为60.4kg/亩,其中褐沙蒿等半灌木占52.6%,每100kg鲜草风干后可折合30.6一3lkg干草。根据来自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的样品分析,在其化学成分中,粗蛋白质含量较低,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粗灰分中,钙较多,而磷偏低,表92。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内,除本种外,尚有其变种小叶褐沙蒿(A.intramongolicaH.C.Fuvar.microphyllaH.C.Fu)的分布,与正种的区别在于:变种叶铰小,不育枝叶长3–4cm,下部叶及中部叶长1一3cm。头状花序在枝端排列成狭窄的圆锥状。也属于中等饲用植物。褐沙蒿及其变种小叶褐沙蒿,在浑善达克沙地和乌珠穆沁沙地,也是良好的固沙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