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衣不完(拼音:hè yī bù wá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
司马迁《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褐衣不完”。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输掉了
长平之战,国都
邯郸危在旦夕。在
毛遂自荐后,平原君赵胜便带着他一起出使楚国。这个时候,唯有和其他国家结盟,共同对抗秦国,才能挽救处于生死边缘的赵国。
由于毛遂出色的外交表现,楚国答应了赵国的请求。在平原君赵胜回到赵国后,楚国便派春申君带兵救援赵国。与此同时,魏国的信陵君也带领部队前来支援。但不管大家如何积极救援,路途上都会消耗很多时间。秦军得到两国援军将至的消息,便立即加强对了邯郸的攻势。
眼见城池不保,赵胜也非常焦虑,但一时又毫无办法。有一天,邯郸一个小官的儿子李同问他:“公子,您不担忧赵国灭亡吗?”
赵胜听了一愣,回复说:“要是赵国灭亡了,我就要当俘虏,怎么可能不担忧呢?”
李同接着说:“邯郸城里的老百姓,已经到了拿骨头生火做饭,交换孩子来吃的地步了。可是您呢?宅中依然妻妾成群,连侍女都穿着华丽的衣裳,吃的也是上好的饭菜。百姓食不果腹,褐衣不完(衣不蔽体),士兵连武器都凑不齐,您家中却堆砌着无数的金银财宝和物资。如果秦军真的攻破邯郸,您觉得现在的奢华生活还能够继续吗?”
李同的话点醒了赵胜,他立即恭敬地向李同请教应对的策略。李同见赵胜真有诚意,便建议说:“现在,您如果能让家中夫人以下的所有成员全部编人军队,一起承担守城的劳役,然后再把家里的物资钱财分发给士兵。那么战士们一定会感恩戴德,从而激发最大的斗志。”
赵胜一听,大呼高明,立即采纳了李同的意见,一时间士兵们欢欣鼓舞,敢于冒死奋战的人就达到三千之多。李同见此情此景,也毅然加入了三千人敢死队,奔赴战场和秦军决一死战。
有道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在这事关赵国命运的一战中,敢死队成员们个个如狼似虎,舍生忘死,居然硬生生地把天下无敌的秦军击退了三十里。而正在此时,楚魏两国的救兵正好赶到,秦军干脆就撤退了,邯郸最终得以保存。而李同却在作战时英勇阵亡,赵孝成王便赐封他的父亲为李侯,以表彰他的功绩。
成语寓意
赵胜去世之后,赵国依然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但平原君的美名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作为衣食无忧的贵族人物,赵胜知错能改,知错必改,对好的意见极度包容,在关键时刻冷静破局解除邯郸围困。《孟子·告子下》讲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几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炼,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意志、品质、才干。生活的困苦只是暂时的,只有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时,就能够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成语运用
“褐衣不完”指连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极为困苦,衣不蔽体。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汉·
班固《汉书货殖传序》:“富者木土被文锦,犬马馀肉粟,而贫者短褐不完,含菽饮水。”
李敖《李敖大全集》:“读唐朝诗人杜甫的《石壕吏》,当拉夫的酷吏,在陕西拉壮丁的时候,石壕村的老妇人来开门,就说‘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人无完裙’的话,可见一千两百年前的中国,就延续了那种‘褐衣不完’的苦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