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颈鹦鹉
鹦鹉科Poicephalus属动物
褐颈鹦鹉(学名:Poicephalus fuscicollis)有两个亚种,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鸟体为绿色,头部和颈部为银灰色,脸颊偶尔分布些零星的桔色羽毛,胸部和腹部为绿色,背后和翅膀的覆羽为黑色并带有很宽的绿色滚边,翅膀的边缘和大腿为桔红色;尾羽棕黑色,鸟喙灰白色,虹膜深棕色。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于非洲。
外形特征
褐颈鹦鹉体长32厘米,体重310-400克。指名亚种雌雄有不同的羽毛,头部和颈部灰色至浅棕粉色,翼角处略有少许橙棕色斑点,雌鸟整个冠带橙红色(雄鸟缺乏),背部和翅膀暗绿色,腹部和臀部绿色,大腿橙红色,翅膀腕弯翼和关节边缘黑棕尾,眼睛深褐色,有灰白色裸眼环,鸟喙灰白色。
南非亚种雌雄羽毛不同,头部和颈部银灰色,翼角处有些许橙棕色斑点,雌鸟顶冠有橙红横带(雄鸟没有),背部和翅膀深绿色,腹部和臀部绿蓝色,大腿橙红色,双翅和腕关节边缘及尾巴黑棕色,深褐色的眼睛,裸眼环灰白色,鸟喙角质色。
(注:有分类将此二种鹦鹉划入海角鹦鹉的亚种)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森林、热带草原、草原地区、红树林区以及果园区,最高可达3850米。
生活习性
褐颈鹦鹉在繁殖季大多成对活动或是组成3到20只左右的群体,在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吵杂的鸣叫,因此相当显而易见,但是当它们在觅食的时候则非常安静;到了夜晚大多会前往森林地区的树上过夜,白天则会前往开阔的乡村地区;有时候为了觅食,会飞行30到80公里,也曾经有过长达130公里的记录。平时天刚破晓这些鹦鹉就会出发觅食,每次回到栖息的树木附近大约都是50到60只左右的小群体。飞行的速度相当快,会发出一连串类似口哨的声音和沙哑的哭喊声。
主要以种子、坚果(酷爱胡桃和核桃)、浆果、水果、花蜜等为食;有时候会前往农耕区觅食玉米和苹果等作物,也曾经有被观察到瑞氏灰头鹦鹉吃干花生的例子。
分布范围
分布于冈比亚尼日利亚,刚果河下游,安哥拉,卢旺达,乌干达,坦桑尼亚,博茨瓦纳和南非。
繁殖方式
在野外的繁殖季为3月到6月和10月到12月,会在枯死的树洞中筑巢;人工豢养的鹦鹉大多在晚春或是夏季开始繁殖,可以提供30×30×60厘米的厚木巢箱。一次会产下2到3枚卵,孵化期26到28天,幼鸟羽毛长成约9到11周,幼鸟在离巢后几乎都是由雄鸟负责喂食,在离巢后2到3周就可以独立。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注:褐颈鹦鹉图册网址
参考资料
Brown-necked Parrot . World Parrot Trust .
褐颈鹦鹉分布图.DISCOVER LIFE.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6 07:31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