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鸭(学名:Anas chlorotis):体长48cm;雄性体重620–700g,雌性体重530–600g。全身是深褐色羽毛,在繁殖期雄鸭出现闪亮的绿头。胸部和两翼是红褐色,顶部棕色。在背部有白色斑纹。雌鸭、幼鸭和雄鸭的腹部是几乎一致红棕色。
形态特征
新西兰鸭体长48厘米;雄性体重620–700克,雌性体重530–600克。全身是深褐色羽毛,在繁殖期雄鸭出现闪亮的绿头,胸部的羽色变深,成为栗色。胸部和两翼是红褐色,顶部棕色。沿身体两侧有白色条纹,有些也有一个白色的领圈。非繁殖羽,雌鸭、幼鸭和雄鸭几乎一致,羽毛都是斑驳褐色有浅色羽缘。该鸭嘴是蓝色的。翅膀上应该出现
翼镜处是一个绿色的空框。该物种区别于其他红眼睛鸭属同类的是具有板栗色眼睛,外有白色眼圈。
栖息环境
栖息在岛内多种环境,包括草丛、灌丛及海岸。大多分布于沿海沼泽,池塘和沼泽低地森林。很胆小,主要是夜间活动,以夫妻或家庭集小群,从来没有大群。雄鸭和雌鸭常年成双生活。在繁殖季节会保卫自己的领地。主要以沼泽地和湖泊区的植根、草籽、叶、草果、稻谷等为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
生活习性
新西兰鸭不善自由飞翔,是夜行性涉猎鸭,拂晓至夜间活动,日间喜欢躲藏来避开掠食者。主要是夜间活动,白天隐藏在草丛和悬垂植物中。一般是成双或以家庭聚小群活动。从来没有集大群,夫妻鸭成年都住在一起。善于潜水,在水下获得食物。鸭脚趾间有蹼,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通过戏水有利于羽毛的清洁卫生和生长发育。
主要以淡水和咸水中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碎片为食,也在靠近水源的草地觅食。以及在蠕虫和昆虫为饲料,也在夜间的河口处捉小贝壳。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新西兰的低地和几个近海岛屿的淡水湿地,数字在1000左右。在小巴里尔岛、大屏岛、Rakitu岛,川宇岛,Moturoa岛,提里提里玛塔基岛和卡皮蒂岛,也存在小种群,主要是人工放养和再引进。
繁殖方式
新西兰鸭在沿着海岸线100-200米的茂密的植被覆盖区筑巢繁殖,繁殖期从7月至11月。此时该鸭的领地意识非常强,会驱赶甚至杀害侵入其领地的其他鸭子。鸟巢高于附近的水泽,在水草丛隐蔽。雌鸭通常下5-6枚卵。在此期间,鸭子在夜间很活跃。白天它们在河岸植被区孵卵。孵化其27-30天。小鸭长羽毛丰满要55天,但仍将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直到下一个繁殖季才离开。
亚种分化
曾经是褐鸭的三个亚种之一,1993年划为独立物种。
种群现状
2005年国际鸟盟核查在大屏岛和北岛共有1100多只鸟。2012总量估计在700对,这表明该物种的数量在c.1,900只,可视为包括c.1,300成熟个体,基于假设占总量的2/3。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