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褒(拼音:bāo)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早形体为小篆,也见于先秦著作《诗经》。“褒”为形声字,古字形从衣为形,保(小篆中写作“𤔍”)为声。“褒”本义指衣襟宽大,引申指大,又引申指嘉奖、赞扬。
文字源流
“褒”是一个形声字,表示它的意义的是衣服的“衣”字,说明“褒”的本义与衣服有关;不过“衣”字是被上下分开成为两部分,中间夹着表示读音的“保”字。小篆中声旁“保”写作古文形式“𤔍”。隶书将“𤔍”上部的“爫(爪)”移至左边,整个字形写作“襃”,另有字形将“爫(爪)”换作“亻(人)”,整个字形写作“褒”。汉字整理时以“褒”为规范字形,“襃”作为异体字停止使用。
“褒”字是以“衣”为形符的,《说文解字·衣部》解释说:“褒,衣博裾(jū)。”“裾”既指上衣的后摆,也可指上衣的前襟,《说文解字》则认为“裾,衣袍也”。可见“褒”就是肥大的衣襟或长袍,这是“褒”字的本义。古代把赏赐给诸侯及其夫人的礼服称为褒衣,褒衣后来又泛指肥大的长衫。宋代梅尧臣《送杨辩青州司理》:“儒者服褒衣,气志轻王公。”穿上肥大的长衫,束上宽大的腰带,这样的“褒衣博带”成为古代儒生以之为雅的装束,其习俗与封建社会相始终。
褒是宽大的衣襟或长袍,由此引申出大的意义来。《淮南子·主术训》:“一人被之而不褒,万人蒙之而不褊。”句中“褒”与“褊”是相对而用的反义词,全句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覆盖它而不觉得宽大,万人蒙盖它而不觉得窄小。褒的“大”义更多地引申出赞扬、嘉奖以光大的意义。《汉书·礼乐志》:“褒扬之声,盈乎天地之间。”所谓褒扬就是赞美颂扬。人们把称颂赞美叫褒美,表扬奖励叫褒奖,嘉奖勉励叫褒勉;赞许夸奖的言语叫褒语,含有赞许意义的词叫褒义词。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八上】【衣部】博毛切(bāo)
衣博裾。从衣,𠊻省声。𠊻,古文𠈃(保)。
说文解字注
“(襃)衣博裾”注:博裾谓大其袌囊也。《汉书》“褒衣大袑。”谓大其衣絝之上也。引伸之为凡大之偁,为褒美。
“从衣,𠊻省声”注:博毛切,古音在三部。隶作褒、作裒。
广韵
博毛切,平豪帮 ‖ 保声幽1部(bāo)
襃,进扬美也。《说文》作𧛙,衣博裾也。又姓,禹后,因国为氏。博毛切。四。
褒,俗。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 褒
唐韵》:俗襃字。
【申集下】【衣部】 襃
(bāo)《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博毛切,报平声。《玉篇》:扬美也。《类篇》:奖饰也。《公羊传·隐元年》:曷为称字,襃之也。《白虎通》:人臣之义,莫不欲襃大其君,掩恶扬善也。
又襃明,长襦也。扬子《方言》:襃明谓之袍。
又大裾也。《前汉·隽不疑传》:襃衣博带。
又襃中,县名。《晋书·地理志》:属汉中郡。
又襃斜,谷名。班固《西都赋》:右界襃斜,陇首之险。注:《梁州记》:曰:万石城,泝汉上七里,有襃斜谷,南口曰襃,北口曰斜。
又姓。《通志·氏族略》:襃氏,姒姓之国,禹之后也,今兴元府襃城是其地。
又音报。《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八曰襃拜。注:郑司农云:襃拜,今时持节拜是也。
(póu)又《集韵》蒲侯切,音抔。聚也。
又《韵补》:襃美之襃亦叶音抔。欧阳修铭:中充实,外誉优。见于言,帝所襃。
《说文》作襃,俗作褒。《类篇》:亦作𧝾。《集韵》:或作𧜪,通作裒。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木”的末笔捺改点。
【写法】“保”居“衣”中,全字上窄下宽。“亠”,点在竖中线上端。“保”,“亻”窄“呆”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呆”低。“亻”,两笔在横中线上方相接。“呆”,“口”的首竖在竖中线;第四笔长横在横中线上方;撇、点在横中线部位。“𧘇”,㇙(竖提)从首笔撇上部起笔,提尖轻抵竖中线,捺从首笔撇上端起笔,捺脚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5 22:27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