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谯楼,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阳城内,明成化年间知府何源筑层台,作二券门立于谯楼之上,嘉靖年间内置铜壶滴漏,以记时报更,后多次修葺,尚存楼基为城台,南北长 40 米,宽 16 米,高 5.4 米,楼高9.6 米,东西南 5 大间为二层重檐硬山顶砖木结构。
谯楼简介
历史背景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我国南宋时期,
襄阳保卫战始于1267年,元军围城数年,却始终未能攻克。1273年正月,元军以力量很强大的投石机攻樊城,一举拿下该城。接着,元军移炮以向襄阳城。元军造炮师亦思马因根据他对地势的细心观察,在襄阳城东南角安置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第一炮就射中了襄阳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宋将吕文焕自知不敌,遂纳城归顺了元军。相持数年之久的襄阳保卫战,就这样在投石机的怒吼声中宣告结束了。
抗日战争时期的前后,这里设立了一所小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该楼被重加修缮。后来,这里曾做过襄樊市博物馆。
古谯楼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庄严雄伟,气势恢弘,2002年11月成为湖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谯楼特色
在襄阳城繁华的南大街西侧,立着一座古代城楼式建筑物,这就是有名的古谯楼。
这里虽居闹市,一进院门,却感到那么幽深静谧。古谯楼位于
襄阳城南街中段,又称滴漏台。它是古代用来观望和打更报时的。
明成化年间,知府何源筑层台,修两扇门,立谯楼于台上,下有基座,基座上建一重檐双层砖木结构房屋。基座南北长40米,东西宽16米,高6.4米。楼高9.6米,东西向,为2层重檐硬山式木结构。面阔5间,进深3间。明末被毁。清雍正五年(1727年)于旧址复建,后经多次修缮。
古谯楼坐西朝东,为砖石台基木结构楼。下层前后檐下用隔扇,上层前后檐下开窗。楼的南侧设一日圭。明嘉靖时,内置铜壶滴漏,以计时报更。
谯楼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的前后,这里设立了一所小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该楼被重加修葺。后来,这里曾做过襄阳市博物馆。
古谯楼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庄严雄伟,气势恢弘,2002年11月成为湖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襄阳保卫战始于1267年,元军围城数年,却始终未能攻克。1273年正月,元军以力量很强大的投石机攻樊城,一举拿下该城。接着,元军移炮以向襄阳。元军造炮师亦思马因根据他对地势的细心观察,在襄阳城东南角安置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第一炮就射中襄阳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
宋将
吕文焕自知不敌,遂纳城归顺了元军。相持数年之久的襄阳保卫战,就这样在投石机的怒吼声中宣告结束了。
现在,襄阳古谯楼的作用虽然已被机械钟、石英钟等所代替,但是,谯楼却成了文物,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获得荣誉
2002年谯楼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