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路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
襄阳路,隶属河南江北行省倚郭襄阳县,领有县六,分别是襄阳县南漳县宜城县,谷城县光化县;州二,均州(领武当县郧县)、房州(领房陵县竹山县)。治平二年(1352年)被孟海马攻取,治平三年(1353年)被答失八都鲁攻陷。治平五年(1355年)被徐宋攻克,不久又失。龙凤五年(1359年),陈友谅派兵攻克襄阳。龙凤十一年(1365年)五月二十二日,韩宋常遇春攻取襄阳路,改为襄阳府
建制沿革
夏代,天下分为九州,今境分属荆州、豫州。
商、西周时期,今境先后建有楚、邓、鄀、罗、卢(庐戎)、谷、阴等诸侯国。
东周时期,今境尽为楚地,设置邓、鄀、庐、阴、鄢等县(邑),并在今襄阳城西设置北津戍。
秦代,今境大约以汉江为界,北属南阳郡,南属南郡,设10县。
两汉时期,今境政区设置基本沿用秦制。西汉初年新置襄阳县,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相阳县,建武元年(25年)复名襄阳县。
三国时期,今境分属魏荆州襄阳、南乡、南阳、义阳新城5郡,设县15个。
两晋时期,今境先后分属荆州襄阳、顺阳、南、随、义阳、新城、新野7郡,设县17个。太元十四年(389),今境侨置雍州,并侨置郡、县。
刘宋时期,今境分属雍、司、梁、荆4州,共有属县30余个。
齐代,今境仍分属雍、司、梁、荆4州,设郡增至20多个,设县增至60多个。
梁代,今境分属4州不变,且部分时段尚有部分地区分属北朝北魏南荆、南雍两州,置郡有20多个,置县60多个。
西魏时期,雍州尽归西魏,改名襄州。此时,今境分属襄州、蔡州、昌州,领县近30个。
北周,今境仍分属襄、蔡、昌3州,领县近20个。
隋代,今境除枣阳及保康大部外,基本归属襄州。襄州治襄阳,属县12个。
唐朝贞观初,分全国为10道,今境大部属山南道。开元二十年(733),分全国为15道,其中山南东道治襄州,监察襄、邓等17州。至德二年(757)山南东道正式设置节度使节制,节度使兼襄州刺史,统辖襄、邓等9州。唐末文德元年(888),山南东道改名忠义军,元佑元年(904),复称旧名。
五代,今境政区设置大体沿用唐制。
北宋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15路。今境大部属京西路襄州,设置6县:襄阳、邓城、谷城、宜城、南漳、中庐。熙宁五年(1072),全国由15路而演变为23路。政和元年(1111),京西南路治襄州,统辖襄、随、房等8州与光化军。
南宋绍兴四年(1134),岳飞收复襄阳府,随、郢、唐、邓4州,信阳军,置襄阳府路,治襄阳。绍兴六年(1136),襄阳府路复名京西南路
咸淳九年(1273年),襄阳之战结束,吕文焕投降元朝,元朝撤销京西安抚司,咸淳十年(1274年)升襄阳散府为襄阳路总管府。至顺年间有5090户人。
治平二年(1352年)正月三日,孟海马的竹山县义军攻克襄阳路(今襄阳市),斩总管柴肃。
治平三年(1353年)十二月三日,答失八都鲁攻陷襄阳。
治平五年(1355年)三月七日,徐宋再次攻克襄阳路。
五月七日,元军再次攻陷襄阳。
龙凤五年(1359年)三月一日,陈友谅派兵攻克襄阳。
龙凤十一年(1365年)五月二十二日,韩宋常遇春攻取襄阳路,改为襄阳府。
行政区划
县六: 
襄阳县,下县,是路政府所在地。
南漳县,下县。
宜城县,下县。
谷城县,下县。
光化县,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南侵,景炎二年(1277年)设官置县,属南阳,1282年来属襄阳路。
枣阳县。景炎二年(1277年),属南阳,1282年来属襄阳路。
均州,是下州,唐初为均州,又为武当郡。宋为武当军。德祐元年(1275年),江陵被元军占领,割隶湖北道宣慰司1282年还属襄阳。领二县:
武当县,下县。兵乱迁治无常,景炎二年(1277年)复置。
郧县。下县。兵后侨治无常,景炎二年(1277年)复置。
房州,是下州。唐初为迁州,后为房州,又改房陵郡。宋置保康军。德祐中,知州黄思贤降元,元军命千户镇守,仍令黄思贤领州事。1282年,隶襄阳路。领二县:
房陵县,下县。
竹山县,下县。
参考资料
建制沿革.襄阳市人民政府.2023-03-30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4 15:07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