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襟(拼音:jī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指衣服领口相交的部分,又指衣服的胸前部分。襟的位置正对胸口,所以又比喻为胸怀,抱负。又指姐妹的丈夫之间的称呼。
文字溯源
形声字。其形体最早见于西周金文,金文作图1,外部是“”,作形旁,意指这个字的本义与衣着有关;内部是“金”,作声旁,指示这个字的读音。金文字形, 隶定后其实是“”,因为“金”仅为声旁,其声符还可以换成“今”“禁”等,其义仍不变。《说文解字》小篆(图2)将声旁“金”移至“衣”右部。到了晋代,人们将声符“金”换为“禁”,将其字写作“襟”以代“䘳”,《释名·释衣服》:“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这种写法后来广为流行,一直保留到楷书。在楷书阶段中,人们又改从“今”声,造出了一个“襟”字异体“”,与之同用,后来人们将这两个异体字分工,以“衿”专门表示衣领,以“襟”专门表示衣襟,襟、衿遂分化为二字。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衣部】居音切(jīn)
䘳①,交衽②也。从衣金声。
〖注释〗①䘳:经典作襟,也作衿。②交衽:徐灝《说文段注笺》:“衣前䘳内外相交,故谓之交衽。”
说文解字注
“䘳,交衽也”注:《释器》曰:衣皆谓之襟。孙、郭皆曰:襟,交领也。《郑风》:青青子衿。毛曰:青衿,青领也。《方言》:衿谓之交。按䘳之字一变为衿,再变为襟,字一耳。而《尔雅》之襟。《毛传》《方言》之衿,皆非许所谓䘳也。《尔雅》《诗传》《方言》皆自领言之。深衣、曲袷如矩以应方。注:袷,交领也。占者方领,如今小儿衣领。《玉藻》:袷二寸。注:曲领也。《曲礼》:天子视不上於袷。《玉藻》:侍於君,视带以及袷,注皆云交领也。袷者,交领之正字,其字从合。《左传》作襘,从会与从合一也。交领宜作袷。而《毛诗》《尔雅》《方言》作衿。殆以衿袷为古今字与。若许云䘳,交衽也。此则谓掩裳际之衽。当前幅后幅相交之处,故曰交衽。䘳本衽之偁,因以为正幅之偁。正幅统於领,因以为领之偁。此其推移之渐,许必原其本义为言。凡金声、今声之字皆有禁制之义。禁制於领与禁制前後之不相属,不妨同用一字。
“从衣,金声”注:居音切。七部。汉石经:青青子䘳。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 襟;部外笔画:13
《唐韵》《韵会》并居吟切,音金。《说文》:交衽也。《广韵》:袍襦前袂也。《尔雅·释器》:衣眥谓之襟。屈原《离骚》:沾余襟之浪浪。《释名》: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亦作衿。《类篇》:又作𧛛。《玉篇》:又作䘳。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①左“木”的末笔捺改点。②“示”第四笔楷体是点。
【写法】❶“衤”窄“禁”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禁”略低。❷“衤”,㇇(横撇)与竖相接在横中线。❸“禁”,“林”“示”等宽;“林”,左“木”的竖在竖中线,下端抵横中线,右“木”略大于左“木”;“示”,首笔横在横中线下侧,长横起笔于“衤”侧,左点在竖中线左侧。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2 20:24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