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县,陕西省
汉中市辖县。该县古属梁州,东汉设城置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张飞食采之地。是商品粮大县,另有茶叶、猪肉、樱桃等优势产业。有丰富矿产资源,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文化昌明,自古有“秦岭南麓小江南”美誉,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官员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西汉政区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1年)置西乡县,隶属涿郡。西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封广阳顷王子刘容
西乡侯国。到了
王莽新朝建立,即公元9年,废
西乡侯国为移风县。西乡侯国国都在今河北涿州市东仙坡镇上坡村附近西乡故城。
三国蜀政区
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以新置的南乡县封功臣张飞为西乡侯。西乡侯国国都在今陕西镇巴渔渡坝古城堡。同年六月,张飞为部将所杀。次子张绍嗣侯。
263年,魏灭蜀汉,
西乡侯国恢复南乡县,属益州汉中郡。
三国魏政区
魏黄初二年(221),大臣张既以破凉州卢水胡的功劳,迁凉州刺史,封西乡侯。黄初四年(223)去世,谥为肃侯。子
张缉继嗣,官至
光禄大夫,位
特进。公元265年,西晋建立,侯国为乡。西乡侯国国都在今河北涿州市东仙坡镇上坡村附近西乡故城。
县情概况
西乡县位于陕西南部,汉中东部,东邻石泉、汉阴,南接镇巴和四川通江,北连洋县,西与城固、南郑接壤。南北宽64.5公里,东西长94.5公里,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64.79%,丘陵占28.35%,平川占6.86%。全县辖18个镇260个村18个居委会,有汉、回、苗等13个民族,总人口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37万人。阳安铁路横贯东、西,长约70公里,210、316国道纵横穿越县境。
西乡县地处秦岭巴山之间,位于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全年气候温和,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区,平均气温14.4℃,年均降水量1100―1200毫米。平均蒸发量457.2毫米,平均年径流量23.59亿立方米。汉江经西乡东北角穿过,流经3个乡镇约36.4公里,流域面积约25平方公里。境内有汉江支流两条,其中一级支流牧马河全长127.6公里,流域面积2668平方公里;二级支流泾洋河境内长约60公里,流域面积约1008平方公里。属于丹江口水库水源区上游。
西乡境内距今7000年的李家村、何家湾古文化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标志,6000年前的
骨雕人头像,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件骨雕艺术品,午子山风景区3000亩的白皮松是亚洲之最,西乡樱桃沟是全国第二大樱桃基地。西乡自古有“秦岭南麓小江南”美誉,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文化昌明,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官员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地理概况
西乡县,古属 梁州 ,东汉设城置县。现属 陕西省汉中市 , 邮政编码 :723500。行政区划代码:610724。电话区号:0916。拼音:Xixiang Xian。
该县位于 汉中盆地 东部,介于东经107°15′~108°15′与北纬32°32′~33°14′,之间。县境东邻石泉、 汉阴 ,南界镇巴和四川 通江 ,北连 洋县 ,西接城固 南郑 。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4.5公里,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 海拔 在371—2413米之间,山区丘陵面积占93.2%, 平川 占6.8%。
全县辖18个镇260个村18个居委会,10.48万户,41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 34.37万人,农业劳动力17.7万个,有汉、回、苗等13个民族。
属 北亚 热带半湿 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4.4℃,年平均降水量923.5毫米,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文化昌明,自古有“秦岭南麓小江南”美誉,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官员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建制沿革
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一前11世纪)县地属梁州褒国附庸巴方。
西周(前1027一前771)县地属雍州 楚国 。
东周 (括春秋、 战国 )前期(前770一前312),县地仍 属楚有。 周赧王 三年(即 楚怀王 十七年, 秦惠文王 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发生“丹阳之战”,秦师获捷,乘胜占领楚之 汉江 中上游地区,直至战国末(前221),县地属 秦国 汉中 郡。
秦(前221一前207)县地属汉中郡成固县。
西汉 (前206---25,包括新莽和更始政权)承袭秦制,仍行郡县。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国为十三州(郡),县地大部属 益州 汉中郡成固县,东北隅属汉中郡之 安阳县 。新莽地皇四年(23), 公孙述 割据益州,占有巴、汉,13年中,县地为公孙政权所辖。
东汉光武建武十二年(36),破蜀灭述,县地复归汉有,仍属益州汉中郡成固县。和帝永元七年(95)以 班超 平定西域有功,封 定远 侯,食采于县地(括今镇巴),并 建平 西城(又名 平阳 城、定远城),为本县建城之始。 汉献帝 初平二年(191), 张鲁 、据汉中,改汉中郡为 汉宁郡 。建安二十年(215) 曹操 据汉中,复汉中郡名。郡名两更,县地仍属。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 刘备 取汉中,县地归蜀。蜀 汉昭烈帝 章武元年(221)分成固县南境置 南乡县( 即今西乡、镇巴二县地),从此本县脱离成固,独立行政,仍为蜀汉益州汉中郡领辖,设县治于归仁山(今 镇巴县 渔渡坝古城堡)。是年,蜀将 张飞 晋封“西乡侯”,寄食采于南乡县。 蜀汉后主 炎兴元年,即魏元帝 景元 四年(263), 曹魏 灭蜀,分 广汉 、巴、涪陵以北7郡为梁州,本县归魏,属梁州汉中郡。
西晋统一 中国 后,武帝 太康 二年(281),因张飞封侯西乡,改南乡县为西乡县。
西乡县之得名,虽有数说,但以张飞食采之说较为可靠。治所由归仁山北移平西城,仍属梁州汉中郡。愍帝建兴元年(313), 仇池 氐杨难敌据汉中,次年,梁州人张咸起兵逐氐军,投归益州巴氐 李雄 ,;由此本县遂为李雄所建之“大成”所有,行政隶属仍为梁州汉中郡。
东晋 (括十六国)初,本县尚归 成汉 (即大成)所有。晋穆帝 永和 三年(347) 桓温 伐蜀,成汉灭,本县归晋。东晋孝武帝 宁康 元年(373), 苻坚 派兵攻取梁、益二州,本县遂为 前秦 占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桓冲遣将杨俭期收复汉中,本县复为晋土。安帝义熙元年(405),谯纵叛晋,割据梁,益,仇池氐王 杨盛 乘虚据汉中,以地请降后秦,但因杨盛窥伺两端,游离于东晋、后秦之间,东晋、后秦皆无实际管辖能力,汉中郡、县实为杨盛政权所辖。义熙九年(413), 刘裕 命益州刺史 朱龄石 灭谯纵,收复四川东晋王朝乘胜克汉中,本县再归晋。在东晋103年中,汉中 郡县 兵连祸结几易统治,但西乡县名未变,治地平西城未动,始终归梁州汉中郡所辖。
南北朝历 刘宋 、萧齐至 萧梁 武帝天监三年(504),即 北魏 宣武帝正始元年,梁州刺史 夏侯道迁 以汉中叛降北魏。北魏政权于县境(今峡口)设 丰宁 戍。改西乡县为丰宁县,寓五谷丰稔,四季咸宁之义。并立 丰宁郡 领丰宁县,郡县同驻丰宁戍,改属东梁州领辖,旧治平西城遂废。梁武帝 大同 元年(535)北梁州刺史 兰钦 收复梁州,本县还梁,复西乡县名,治所仍驻丰宁戍,属北梁州汉中郡所辖。 西魏 文帝大统十七年(551)侯景溯江犯 江陵 ,梁萧绎(次年称帝)求救西魏,约许割让汉中。西魏乘机于废帝元钦元年(552),遣将达奚武占领汉中,本县又为西魏所有。西魏恢复北魏建置,废西乡县名,再立丰宁郡、丰宁县于丰宁戍。次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东梁州)之地置洋州于泾洋 河口 西岸蒿坪山之阳(即今四季河),以洋水为名,此为本县立州之始。洋州领洋州、怀昌、洋中、丰宁四郡。 洋川郡 辖黄金县; 怀昌郡 辖怀宁县;洋中郡无考,丰宁郡辖丰宁县。西魏恭帝三年(556) 宇文觉 代魏立周,本县即为 北周 所有,仍属洋州丰宁郡,县名驻地均无变动。
隋立,本县即属隋土。文帝开皇三年(583)撤郡,行州县两级制,时,丰宁县仍属洋州。炀帝 大业元年 (605)废州复郡。翌年撤梁、洋二州,合为 汉川郡 ;改丰宁县复西乡县名(从此县名迄无更)多同时将县治由丰宁戍移往所废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阳,且立洋源镇(军事建置)于此,县镇同治,归汉川郡所辖。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废郡复州,析汉川郡之西乡、兴势、黄金三县,再立洋州于西乡州县同治蒿坪山之阳。七年(624)析西乡南境置洋源县(今镇巴县地)。 唐太宗 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10道,本县属 山南 道洋州辖。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调整区划,山南道分为东西二道,本县随洋州属 山南西道 。 天宝 元年(742)改洋州为洋川郡。十五年(756)郡治由西乡迁往兴道(贞观二十三年改兴势为兴道,今洋县)。
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撤郡复州,改洋川郡为洋州。一迁一改,本县仍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