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冶村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冶镇
西冶村属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冶镇,是东冶镇大村之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南30公里处,它依山傍水,群嶂环抱,一千五、六百亩大的一块盆地横卧其间,山川秀丽,物产丰富。距东冶镇10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共728户,2235人,耕地2715亩。2008年粮食总产734吨,蚕茧产量为97吨,经济总收入2540万元,人均收入4280元。
历史沿革
西冶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村中成汤庙内现存最古老的石碑是明正德四年(1509年)重修碑,碑文记载:县治以南四十里许,里名西冶,有成汤庙一所,其来尚矣,究其创始,无迹可稽。500多年前西冶大庙就由来已久,不知所建日期,其历史悠久,可想而知。
西冶由西冶主村、东寺沟、水磨沟、炉沟、后岭组成。
解放前西冶的自然村更多,曾有“九沟十八掌”的说法,可见过去西冶村之大。九沟为:东寺沟、西寺沟、金家腰沟、赵沟、后沟、炉沟、范上沟、高晋沟、树皮沟;十八掌为:前南掌、后南掌、高南掌(炉沟河小炉沟对面)、前水掌、后水掌(东苇园后)、大华掌、小华掌(东寺沟)、马胡掌、天台掌、英树掌、崔甲掌(范上沟)、张甲掌(炉沟)、老杜掌、石甲掌(水磨沟)、前梨树掌、后梨树掌、大掌(后沟)、老凹掌(元凹)。
建国初期,西冶成立乡政府,由西冶、小王庄、独泉、枪杆、卫节、焦坪、上节、原桑林乡所属行政村组成。1950年成立两个互助组,1952年成立初级农业社,由17户组成。来年成立中级农业社,发展到54户。1954年成立高级农业社,被县政府授予“模范农业合作社”,并赠玻璃镜框一块。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同时撤销西冶乡,西冶作为阳城县的七一农业社隶属于东冶公社,成立西冶大队,另立桑林公社,同时范上沟、树皮沟划归桑林公社管辖,至1982年正式更名为西冶村,一直至今。
说起农业生产,不得不回顾,1945年“子弟兵开渠引水的故事”。1945年开渠以前,西冶人民采着大自然赐予他们的这方宝地,守着上游的清泉,却过着十年九旱的苦日子。1945年秋冬,八路军129师386旅某团进驻西冶,部队首长看到西冶守着泉水却不能为民造福,提出要帮助西冶修水渠的设想,并决定派随军水利技师张汉山(山西安泽人)和四专署建设科水利组组长李盛林(山西定襄人)二人负责勘察设计,经七天的勘察,挑灯夜战,终于设计出了“于上游截潜提水,修南北两条自流水渠,浇地数百亩”的施工方案。接着部队首长又派出驻地指战员200多人,与西冶人民一起顶风冒雨、披星戴月,战风沙,斗严寒,开山炸石,筑坝开渠,经过一年奋战,完成了全长2500米,渠宽0.4米,深0.67米,流量0.2立方米/秒的北大渠,使600亩旱地成了水浇地。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1947年秋部队南下作战,张汉山、李盛林两位水利专家也随军南下。令人痛心的是,在河南济源五龙口修建水利项目中,二人不幸相继牺牲。噩耗传来,西冶百姓无不痛心疾首,为永远缅怀张李两位烈士,於一九四八年春从河南五龙口将张李两位烈士遗骨迁回西冶,葬於村西西阁外路旁,立“勋劳播世”墓碑,并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授予张李两位烈士为西冶村“特殊村民”称号,从此每逢清明节西冶百姓及西冶学校学生自发到烈士墓进行祭扫。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修路以及农村建设,将张李两位烈士墓迁至炉沟桥西路旁,路前就是两位烈士设计修建的水渠,目的是让两位烈士永远注视这条水渠,同时也是鞭策历代西冶人铭记这条水渠造福西冶子孙的伟绩。
自然人文景观
西冶涧河
西冶村位于西冶水库下游,四面环山,许多山峦汇聚于此,素有十龙九回头之说。西冶河无疑是赋予其灵秀的重要景观。
有一首短文是这样写的:商汤祈雨,济涧河水,涧河之畔,山水俊秀,树木葱葱,上古多乱,因此僻静,择而居之,方有村落,西冶为大,康乾盛世,入丁兴旺,建锁云桥,修村东南西北四阁,为树民风,修村东南西北四佛堂,民风淳朴,崇文尚礼,多有举人,旗杆院为证。民间艺人,铁匠为最。村东槐树,村中大庙,福荫众生,岁月如流,风光不复,槐树已毁,大庙摇摇欲坠,顿失昔日光彩,今逢盛世,百业具兴,上下和谐,庙宇传承文明,何不复修?
适逢盛世,借美丽乡村建设之风,乘大兴旅游项目之潮,西冶风光俊秀,涧河水清澈,文化底蕴深厚,大可为而有可为,何乐而不?芸芸众生盼之!
南坡寨
南坡寨又名无敌寨,四面悬崖峭壁,树茂林密,只有东西二门可出入,西门小路从河边崎岖向上,可通往寨前。进入寨门有块较为平坦地面,平坦地面上有一青石窑洞,窑洞上座落着古佛庙,古佛庙右窗台下砌有石碑一块。据碑文记载,明崇祯五年,流寇猖獗,房主张俊行建大殿一座,请真佛三尊菩萨三尊供奉於大殿,由西天燃灯古佛掌殿。被后人俗称古佛庙。西冶民间有很多关于无敌寨的传说故事,据传宋金时期战乱连年,流寇四起,百姓为避难修建寨墙,在一次流寇骚扰时,对山寨久攻不下,就想围困山寨,想的是围困久了怕不饿死你们?还怕你们不自己出寨下山吗?殊不知我们的先人都很有智慧,其中金代进士吉天佑就是杰出代表。吉天佑在流寇围困山寨时给大家出主意,叫大家把被子衣服搭在了寨墙上,围困山寨的流寇看见后以为山寨有水,感觉围困是没有用的只好撤兵。从此便称为无敌寨。从那以后只要遇到兵荒马乱或土匪骚扰,百姓就到无敌寨避难,特别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无敌寨为百姓躲避日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四佛堂
西冶村原有东西南北四佛堂,因十年动乱及各种原因,东南北三佛堂已无原貌,唯有西佛堂因当年山西省中条山林局西冶林场在内驻扎,原貌尤存。追溯佛堂始建于何年无人能说明白,通过多方努力,终在西佛堂后院找到有价值的碑记两块,据碑文记载,西佛堂始建于清康熙二年,清嘉庆年间进行大规模复修,于嘉庆八年完工。
斜桥、扭阁、无梁殿
斜桥——连接古村东西两社的石拱桥,又称杀猪桥,因桥斜跨于青杨沟沟河之上,故名斜桥。
扭阁——又名红阁、魁星阁、望海楼,俗称南阁,是村民汛期观察洪水水情的地方,原址位于今西冶大桥桥北处,因修建此阁时地基为菱形,阁洞为斜洞,时人称之为扭阁。
无粱殿——后阁,原址位于今西冶学校西侧沟河之上,修建时采用独特的建筑技术,未使用大梁,被村民称为无梁殿,是西冶村古建筑的代表之作。
曾经是多么出名,为人赞叹。可惜都已经被破坏。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这些西冶先辈留给后人的财富能重建。
行政区划
全村由西冶主村、东寺沟、水磨沟、炉沟、后岭等五个自然庄组成。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8 18:3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