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86年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是我国高校最早成立的两个直属教育部领导的专门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实体性学术机构之一。
中心概况
在此基础上,2000年3月组建了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同年9月被正式批准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心下设生态环境变迁、经济社会史、开发治理对策、信息与咨询、生态美学等五个研究室以及办公室、图书资料室、《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数字地图室、文印室等行政管理与研究辅助机构。
历史地理学科点从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迄今共招收培养了博士生40名,硕士生83名。目前在读博士12人,在读硕士11人。目前该学科点共有研究人员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5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
研究所和中心先后承担了36项国际合作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省市重点项目及横向课题。5年来共出版学术著作36部,发表论文339篇,咨询报告13份。近年来共获得国家与省部级奖励51项。
本中心构成上述特色的基本要件是:
1个基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这是一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网络建设诸方面,如今已进入第6个年头。
1个研究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它的成立远在西北环发中心之前(1987年),现在与西北环发中心是同一个单位,它肩负着大力发展历史地理学科的崇高职责。
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2002年教育部予以批准,历史地理学更加成为
陕西师范大学有影响力的学科。
1个博士点--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点。1981年,我校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因为有这个博士点。迄今为止,这个学位点共培养了43名博士,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这里是中国历史地理学者的一个诞生摇篮。
2个硕士点--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点、科学技术史硕士学位点。到2006年,后者已扩展到地理学史、环境史、水利史三个研究方向。
1份专业期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创办,至今仍然是国内历史地理学界唯一的专业期刊(CSSCI)。演出需要舞台,学术需要交流,这份刊物是国内外历史地理学及其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1个全国性学会--
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包括西安、北京等八大古都在内的200多个都城,其缤彩纷呈的历史画面和现代图景,正是中国古都学会的主要研究内容。
1个野外实习基地--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基地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地处我国北方
农牧交错带,这里既是环境变迁研究的重要地域,也是当代生态环境重建者看重的实践基地(中日合作)。
1个实验室--历史景观遥感分析与GIS实验室。除采用历史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再利用遥感资料和先进技术进行分析,能够帮助专业人员提高研究精度,产出高水平科研论文。
1套丛书--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丛书。2005年启动,今后每年出版若干册,其著述形式包括学术专著、译著、会议文集、个人文集、专题资料、图集、研究报告等。
组织机构
(一)学术委员会
主 任:周伟洲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冯宗宪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委 员:安芷生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傅伯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局长、博士生导师
葛剑雄教授,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黄春长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二)研究室
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室(8人)
黄春长(主任),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甘枝茂,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景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济社会史研究室(12人)
萧正洪(主任),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伟洲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开发治理对策研究室(10人)
常云昆(主任),教授
信息与咨询研究室(4人)
袁林(主任),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
生态美学研究室(4人)
(三)行政管理与研究辅助机构
行政办公室 上官娥
图书资料室 张西平
数字地图室 孙建国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辑部 廖全义
文印室 李淑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