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西北大学下设二级院系
西北大学地质系是西北大学下设二级院系。
办学历史
1939年,地质学系成立。
1949年,石油地质专业(全国最早)创建。
1984年,地质学系开始与石油工业部联合办学。
1986年,地质学系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博士后流动站建立。
1993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设立。
1998年,地质学系获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地质工程专业创建。
2005年,地质学系获评全国唯一的地质学“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本、硕、博、博后全系列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2007年,地质学入选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同年,资源勘查工程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6年,地质学系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
2017年,地质学科以国家认定方式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2019年,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国际认证,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地质学系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地质工程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2年,地质学系获批国家“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研究虚拟教研室”。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0月,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有4个本科专业。
本科专业: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学院有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国家级人才称号50余人次;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称号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1人;2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院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视频公开课程1门、双语示范课程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2门、线下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2门、虚拟仿真一流本科课程5门、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1门。
截至2024年10月,学院先后以第一单位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2021年以来,由赖绍聪教授主持的《三维度-八阶段-二融通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张志飞教授主持的《三制三化、科教融合、多维融通,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截至2022年2月,学院有6篇博士学位论文先后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截至2024年5月,2016年以来,学院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超过70人次,其中全国地质技能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4项;全国“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4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36项、省级75项。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2月,学院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科,8个陕西省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6月,学院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研究团队,1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陕北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2月,学院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0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2021年11月,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王家鼎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重大工程黄土灾害机理、感知识别及防控关键技术”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10月,学院有古脊椎动物等4个标本陈列室、校博物馆地球分馆。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地质学系已经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联合办学项目。
文化传统
学院曾开展“缅怀优秀系友、争做优秀党员”活动、两校三院(系)城墙健步走活动、实践研学活动等活动。
现任领导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联系我们.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04 17:02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