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
甘肃省境内培训机构
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1985年设立,由教育部核定下拨计划,每年面向西北五省、区招收少数民族师资150人,并从2002年起,招生范围扩大到西部11省区,招生规模扩大到300人。2001年开始,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预科生入学学习,重点解决甘肃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学生入学难的问题。
基本简介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建立了全国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又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办学方向,为甘肃及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农村教育和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发展历程
民培中心经过起步阶段(1985——1990年)、发展阶段(1990——2000年)、繁荣阶段(2000——2005年)和科学创新阶段(2005——2008年)这四个重大阶段,已为西部11个省(区)培养培训了回、藏、维吾尔、哈萨克、土、满、壮、蒙古、东乡、裕固、保安、撒拉、锡伯、苗、彝等42个民族的各类学生30000余名,其中国任本科生近6000名。培养了我国第一位藏族教育学博士巴登尼玛,输送了我国第一位裕固族女博士安雪慧。在服务、推动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校曾多次被国务院、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团中央、甘肃省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甘肃省民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3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民族教育项目被专家组一致认定为特色项目。
一、少数民族学生和教职工基本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专门成立了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办公室(简称民培办)负责全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有少数民族本科生1996人,其中民族班1018人,普通班978人;省内预科生105人,其中文史类53人,理工类52人;新疆预科生150人。少数民族本科生中有39个民族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回族、藏族、东乡族等几个民族中,其中回族783人,藏族333人,东乡族147人,蒙古族121人,维吾尔族89人,满族86人,土族73人,壮族42人,苗族33人,其他民族分布比较分散。
学校现有少数民族教职工113人(其中男58人,女55人),其中回族61人,藏族16人,满族15人,蒙古族6人,土族6人,东乡族2人,苗族2人,裕固族2人,布依族1人,锡伯族1人,彝族1人。
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每年举办“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艺术月”、“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演讲比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少数民族知识竞赛”以及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届次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竞技性和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师技能和综合素质,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学生文艺、体育人才,在省内外各种大型竞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师资和专业人才,有些已成为教学和管理方面的骨干力量,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三、少数民族学生奖励基金和资助金
1.为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学校于1992年成立了专门针对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学生的“少数民族学生奖励基金”。该基金每年一届,在每年下半年组织申报、评审和发放。截止2008年,已有800余名同学获得奖励资助。
2.新疆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资助金是教育部为确保在内地高校学习的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设立的专项补助。该资助金自1998年设立,每年一届,共分三类等级,在每年上半年组织申报、评审和发放。截止2009年,已有近500名同学受到资助。
3.2009年,学校专门设立了少数民族特困学生资助金,加大对特困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力度。
四、创新的民族师资培养模式
在办学中学校主动适应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创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师资的培养质量,以精深的教育研究引领西部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和农村教育发展方向,以建立实验研究基地探索特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建设民族教育实验区应用推广研究成果,全方位服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探索形成了集“培养、研究、实验、示范”为一体的、适应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实际的师范教育办学模式,为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学校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学方面,采用“结合专业特点,融预科教育于本科教育之中”的办学方法,坚持“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坚持标准、纪律上严格要求”,融民族教育于普通高等师范教育之中。深入研究探索高等师范教育的少数民族培养方案,逐步推行了学分制,在开放式的办学过程中,实现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五、精深的民族教育研究和多功能实验研究基地
学校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建立了一支专业分布广泛、年龄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群体化、梯队化的科研队伍。
在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验研究、中国多民族教育与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双语”教学问题研究、少数民族教育心理的测试与研究和对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科教育的跨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绩,近5年来,出版少数民族教育专著40余部,其中“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丛书”(2002,6卷本)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多元文化与西北民族教育研究丛书”(7卷本),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媒体称为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代表作。
《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获得了199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西北少数民族高等师范教育办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1997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创新少数民族师资培养模式 促进西部基础教育跨越发展》项目获得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藏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获得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学校的民族教育研究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近些年来,累计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CSSCI刊物发文200余篇,一些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
学校开拓“走出去”的办学思路,在西北民族地区建立了35个民族高等教育、民族基础教育、民族远程教育、教育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民族女童教育以及散杂居地区民族教育等在内的实验研究基地。分别于2004年、2008年建立了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教育实验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功能综合性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创新实验区,充分发挥我校教师教育资源优势,为地方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发展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示范、辐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地方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六、综合性的国际项目合作
学校先后承担了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国·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应用远程教育和ICT技术提高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教师质量”项目(UNDP403项目)“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福特基金会和香港儿童救助会资助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承办了“少数民族教育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暨常务理事会”等以民族教育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20余次。通过积极承担国际国内民族教育改革、发展与援助合作项目,面向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开展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为实现西部民族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02 22:20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