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未来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12月,是学校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及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趋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全面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学科生态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研究生培养
深入贯彻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重要部署,以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建设一流研究生培养体系为目标,未来技术研究院着力优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深入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我院从科研项目、导师团队、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等多方面汇聚资源,搭建平台,推进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培养要素的交叉、融合,培养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一是打造优质平台。开展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和工程实训平台建设,以优质学科群和高水平平台为依托,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一流人才。依托学校相关实验平台、研究中心等的共享,引入企业项目和实践课题的工程实训平台。
二是组建交叉团队。以大科研平台、大工程项目和一体化人才培养计划为平台,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导师团队,激励导师开展跨界合作、跨学科领域联合指导。加强导师队伍服务、建设与管理,明确导师工作标准,促进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三是遴选交叉生源。制定出台跨学科招收推免生实施办法,加大理、工、医等跨学科培养力度,尊重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发展意愿,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力与创新意识。
四是完善知识体系。系统开展研究生学科核心课程建设,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持续建设高水平研究生新工科课程,注重前沿引领和学科交叉,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更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帮助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潜质。
五是接轨国际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鼓励研究生出国(境)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公派研究生项目、校际交换项目、短期出国交流项目及奖学金项目等,提升学术能力。
研究领域
新能源领域
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展开跨学科交叉研究,主要有以下研究方向:
1.新型储能
2.新能源技术
3.新能源装备
专业支撑:储能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等。
新材料领域
围绕重大战略急需,推动新材料的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信息技术与新材料融合发展,推动新材料设计、加工、制造及测试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探索新型能源材料、医工交叉材料等为重点,展开以下方向研究:
1.纳米材料
2.先进功能材料
3.前沿新材料
专业支撑:纳米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物理学、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
智能化领域
围绕但不限于电力、信息、制造等行业智能化应用,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智能化成果转化,提升智能化领域的创新技术,展开以下方向研究:
1.数字孪生技术
2.智能制造
3.地理信息技术
专业支撑:智能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机械工程、气象等。
研究平台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平台共享管理制度。学校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其它科研平台: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现代交通通信与传感网络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系统可信性自动验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现代轨道交通车辆设计与安全评估技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国—拉共体轨道交通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驱动节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学校领导
院长:吴广宁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