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最早的校歌是1934年谱写的《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歌》,歌词作者为
中央研究院院士吴稚晖先生,曲作者待考。吴稚晖与曾三任唐院院长的
孙鸿哲交情深厚,正是在孙鸿哲的介绍下,他在1905年与
孙中山相识并加入同盟会。“五四”运动前后,他受邀到唐院担任国文及历史教员。为使师生能认识到国难当头时的重任,他为唐院撰写了院歌,当时已69岁,正是孙鸿哲第三次出任唐院院长时期。他虽然是国民党元老,影响力很大,但坚持“无政府主义”,多从事提倡国语注音与国语运动之文化事业,在唐院任教时也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来教导学生。
西南交通大学肇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
唐山交通大学”、“
唐山铁道学院”、”
中国交通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等,学校又先后南迁上海、重回唐山、京唐两地办学,1964年在“三线”建设中开始陆续内迁四川峨眉,1972年更名为
西南交通大学,1986年开始在成都扩建总校。学校历史上经历了18次迁校、18次更名,虽然在院系调整、文革动乱、唐山大地震等事件中屡遭劫难,但仍然弦歌不辍,校风依然,培养了一大批英才栋梁,为社会进步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贡献。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设新校区,遂形成今日“一校、两地、三校区”(九里,犀浦,峨眉)的办学格局。
西南交通大学是进入国家“211工程”、“
特色985工程”建设序列的高校之一,培育了以
竺可桢、
茅以升、
林同炎等43位院士,姚桐斌、
吴自良、
陈能宽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以及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为数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近二十万人才。
作者是“五四”运动期间曾任西南交通大学国文及历史教员的吴稚晖先生(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上述院歌在歌词中,首句 “翳唐山,灵秀钟”,“翳”,隐翳,隐藏之意。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唐山还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城市,学校又建在郊区,故称隐翳唐山。“钟”,汇聚之意。 “灵秀钟”即汇集了全国名师及优秀学子。“我学院,声誉隆”,反映了该校办学三十余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1916 年,该校在全国高校作业展览会上名列第一。教育部给该校颁发优等奖状和“竢实扬华”匾额以资鼓励。同年,该校应届毕业生茅以升,以特优的成绩考取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该校作出决定,以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免试入学攻读研究生,因而该校名声大振。“灌输文化尚交通”,阐明了当时该校遵循孙中山先生遗愿,“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交通建设专才”为办学宗旨。“习矿冶,土木工”,该校当时设置采矿冶金、土木工程两大学科门类的专业。“窥学术,贯西中,相期同造最高峰”,反映了全校师生潜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学贯中西,相互勉励,共同攀登科学最高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璨兮如金在镕,璀兮如玉相攻”,用镕金琢玉赞扬该校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千锤百炼,精琢细磨培育人才的优良校风。“桃秾李郁广座被(同“披”)春风”,桃李在此处指培养的学生。《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载:狄仁杰曾举荐姚元崇等数十人。后来,多成为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后以桃李满天下比喻教育培养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地。这句话是说在春风沐浴之下,桃李芬芳,枝繁叶茂。比喻在学校、师长的辛勤耕耘、春风化雨,谆谆教诲下,广大的学子健康成长,硕果累累。“宜诚笃,宜勤朴”教导学生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要勇敢果断,学习要刻苦勤奋、生活要俭约朴素。“基础坚,事功崇。”告诫学生在校学习,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在事业上才能做出令人崇敬的功绩。最后一句“文轨车书郅大同”,“文轨车书”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的典故。“郅”,登上之意。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全国陷入军阀混战。1928年北伐成功,1931年日本又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所以,这一句是说全体同学与全国人民一道,热切盼望实现全国统一,共同奔向大同社会。
这首院歌歌词,当时,就以其含义深奥而情切,内容丰富且具特色,词句高雅而深得学校师生和广大校友的喜爱和好评。后经谱曲,唱遍唐山、湘潭、平越校园。1947年5月,抗战胜利回到唐山后第一次院庆大会上,校方在重申沿用原交大十六字校训的同时,将歌词略加修改后仍将此歌定为院歌。(当时学校名称为国立唐山工学院)
2011年是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15周年,为在广大学生中间深入开展交大历史、交大精神教育,弘扬交大学子爱校如家的光荣传统,学校决定于10月-12月期间组织举办第一届“唱响校歌”新生校歌合唱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