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西南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西南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办学历史
1940年12月,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成立,开办教育、国文、理化等7个系和体育专修科。
1950年8月,西南师范学院成立,理化系设立物理组。
1952年11月12日,西南师范学院物理学系成立。
1953年8月,四川、贵阳、昆明三所师范院校物理学系合并到西南师范学院物理学系。
1954年,理化大楼建成,物理学系迁入该楼。
1966年,西南师范学院物理学系停止招生7年。
1973年,西南师范学院物理学系恢复招生。
1977年,西南师范学院物理学系恢复高考招生。
1981年,西南师范学院物理学系成立电教中心,后独立为电化教育系。
1984年5月,物理大楼竣工,物理学系从理化大楼迁入。
1996年10月,西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成立,与物理学系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2001年9月,西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成立。
2003年6月,西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成立,撤销原物理学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建制。
2003年6月,学校将西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材料科学研究所”独立设置西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年10月,学校成立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12年12月,学校独立设置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15年1月,学院获准国家级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6年2月,物理学获准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9年12月,学院物理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学院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3年11月,学院获批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5年1月学校官网数据,学院有2个本科专业,3个教研室。
本科专业:物理学、量子信息科学
教研室:基础物理教研室、现代物理教研室、大学物理教研室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9月,学院有教职工102人,其中教学科研和实验技术人员89人。师资队伍中,有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物理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重庆市英才计划4人,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3人,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1人;正高级(教授、研究员、正高级实验师)职称26人,副高级(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职称46人,含弘研究员1人;博士生导师18人,全日制硕士生导师60人。
教学建设
据2025年1月学校官网数据,学院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公费师范生教育专业,1个重庆市“三特专业”;有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重庆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个重庆市高校一流课程。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9月,学院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个重庆市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9月,学院有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市科普基地。
科研成果
据2025年1月学校官网数据,近10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5700余万元;在中国国内外主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千篇,获授权专利160余项。
学术交流
2023年11月10日,由重庆物理学会、微纳结构光电子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光学学会主办,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的“2023微纳光电薄膜与器件暨第二届重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开幕,会期三天。
2020年11月6日至8日,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物理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团簇科学与原子制造研讨会”在北碚召开。研讨会吸引了诸多原子与分子物理、团簇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5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余名代表。
学术资源
《物理教学探讨》杂志创刊于1980年,原名《重庆物理教学》,自1983年初改为现用名,截至2017年已经创刊40年。《物理教学探讨》是西南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合办的国家基础教育类物理学科著名的学术期刊,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基础教育教学类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50-1061/G4,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3-6148。
文化传统
学生活动
据2025年1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曾开展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团日微活动竞赛、现代礼仪文化培训、立惠讲堂等活动。
形象标识
标志中校徽应使用西南大学提供的规范矢量制图文件;标志中校徽标准色为西大蓝;标志中“西南大学”的标准字体使用由西南大学提供的规范矢量制图文件;二级单位名称的中文标准字体为“方正小标宋”,英文标准字体为英文“Times New Roma”。
“崇德尚善,格物致理”,源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滤。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数十年历史疑练,崇德尚善、格物致知、格物穷理成为了中国人追求品德高尚、不断完善自我的核心价值取向与学术精神。近代西学东渐,西方“science”“physics” 之学术精神与中国学术“格物致知、格物穷理”之精神产生共鸣。故中国将 “science”“physics”早期称为格致之学。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培育人才。研究物理之学院,故以“崇德尚善,格物致理”为院训与学人、学子共勉。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历史沿革.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现任领导.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09 10:17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