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
中国四川省绵阳市公办高校
西南科技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西南科大,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14所高校之一。
办学历史
学校前身
西南科技大学的前身为由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和西南建筑工程学校合并成立的重庆建筑工程学校。
1952年,在全国院系统一大调整的背景下,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建筑工程管理局创办西南建筑工程学校,西南工业部新办的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
1953年春,中央建筑工程部决定将两所学校合并建立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受建工部和高教部中等技术教育司领导,校址选在重庆市教育文化区沙坪坝。
1958年10月,建工部教育局决定将学校任务改为“培养建筑材料工业干部的高等学校”,校名改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
此后15年间,由于建工和建材两部多次分合,该校校名、校址及办学层次发生多次变化。
1958年,学校招收硅酸盐专业学生。
1959年7月,部教育局指示学校向非金属采矿单科性学校发展,撤销硅酸盐专业。同年夏天,按建工部规定招收了采矿专业大学本科生60人,但很快这些本科生按建工部教育局指示转往北京建材工业学院。
1960年,部教育局指示学校建设矿业学院,学校招收了非金属矿床开采、非金属地质勘探、非金属矿山机电、石棉与石棉制品四个专业的5年制大专生。学校根据四川省高教局关于大中专教育压缩意见“凡1960年内新办的5年一贯制专科一律撤销”,学校5年一贯制专科改为4年制中专,专业包括地勘、采矿、石棉制品、机电、硅酸盐工程。
1962年,建工部发出“关于部属中专学校更改校名的通知”,学校更名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64年11月,建工部决定重庆建筑材料工业学校与徐州技校合并迁往石棉县,改为半工半读类学校,但建材部教育处并不同意迁石棉县,故搬迁石棉指令并未落实。
1965年9月,建材部下发通知,同意学校搬迁,学校正式开展迁校工作,并在1966年3月基本搬迁完成。到石棉后,学校按照建材部指示更名为“建筑材料工业部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后简称为“四川矿校”),并于1966年2月4日正式启用了新校名及印章。
1974年春,四川矿校搬到绵阳城东的一处建筑公司旧址建校,并于1975年5月7日更名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1978年,学校升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正式开始本科教育历程。年末,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迁回北京本部,国家建材局以购买方式将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校址交予四川建材工业学院使用。
1979年春,学校主体迁往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校址,即现在西南科技大学本部西区。
1993年8月,国家教委批准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改变领导管理体制并更名为西南工学院,由国家建材局和绵阳市政府共同领导,以国家建材局为主,与有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组成校董事会参与管理,西南工学院董事会随即正式成立。同年,学校本科共有地质矿产勘查、采矿工程、硅酸盐工程(玻璃、水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六个专业招生。
1998年,国家决定对81所部属高校实行中央部门与地方共管,以省管为主的办学体制。西南工学院成为四川省管为主的学校,并由分管高校的副省长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同年12月末,绵阳市委决定将绵阳纺织、丝绸两所中级技校并入西南工学院的成人教育学院。同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合并建校
2000年,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成立了西南科技大学董事会。其中,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2年,原为四川省遂宁农业学校。1978年搬迁到绵阳,在原四川绵阳农学院校址办学,更名为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1995年,学校更名为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2001年,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确定西南科技大学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14所高校之一(一省一校),并安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口援助。同年,在四川省、绵阳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向东扩展征地近3000亩,建设新校区。到2006年,新校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新增校舍面积60万平方米,学校校舍面积达到90余万平方米。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南科技大学成为全国67所开展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
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批准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第二批认定的1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
2006年,西南科技大学成立国防科技学院。
2010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西南科技大学。
2012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3年,西南科技大学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同年8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批准,西南科技大学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学校获批2013年获批四川省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4年5月,学校成为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建设高校。
2016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局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共建西南科技大学。同年,被确定为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10所定点联系高校之一。
2017年1月,西南科大与四川陆军预备役某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军事学学科。3月,西南科技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9年,西南科技大学工程学科首次入选ESI学科排名前1%。同年,材料学科、化学学科也相继入选ESI学科排名前1%。
2020年1月,学校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高校。5月12日,学校作为发起单位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6月29日,学校3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位居川内高校第六名、省属高校第二名。
2021年2月6日,西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世界钙华自然遗产研究与保护联盟。
2022年7月,西南科技大学环境/生态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榜单。同年8月,西南科大四川天府新区创新研究院揭牌。9月,在西南科技大学校庆祝建校70周年之际,西南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研究院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4月,西南科技大学设有16个学院,8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西南科技大学设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学科方向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个学科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建设及培育学科,4个省级优势学科,11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科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5‰。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西南科技大学有教职工274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346人,副高级职称人员587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478人,博士研究生990余人;西南科技大学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15人,具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教学名师等200余人次8个国家级和省级高校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西南科技大学有32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7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国防紧缺专业;有38个国家和四川省一流专业,1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有2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机器人小组荣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最佳技术奖,亚太地区亚军、最佳技术奖。在2018-2022“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学校居全国第66位。在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七轮总排行榜中居第66位。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30余所中国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联系。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35次,接待来访团组2422人次,派出短期出国(境)访问337人次,派出教师出国(境)进修学习、攻读学位、合作研究520人次,派出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82人次,派出校际交流学生848人次,应邀来校讲学的外国(境外)专家517人次,聘请外籍教师和外国专家、合作科研专家410人次,外国留学生942人次,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公派出国(含面上项目、西部项目、国防科工局专项项目、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及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193人次。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西南科技大学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遥感中心绵阳科技城分部1个,有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3个,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等。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1个,首批四川新型智库1个,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平台5个、省社科普及基地2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4月,西南科技大学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973”“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防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40余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269万余册,电子图书798万余册。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2年,是西南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季刊)。主要刊载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论文、技术报告,以及西南科技大学校外作者的优秀科技论文。主要栏目有信息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等。该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2014年、2016年、2019年连续三届被四川省高校学报研究会遴选为“四川省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14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核心期刊,设有拉美研究、三线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文学等10个栏目,刊登学术论文,该刊的机构用户总数2744个,分布在22个国家和地区,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新华文摘资料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录。
文化传统
形象标志
西南科技大学图案标志主体是由西南科技大学的英文缩写“SWUST” 基本元素组合构成的。图案呈圆形,图案内圆上弧的中文校名用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为该校题写校名的手写体;下弧是西南科技大学英文全称,中英文校名首尾相连。
校徽中心“S”造型取自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身采用橙黄色为基本色调,呈自西向东腾空而起状。“T” 的造型寓意为科学平台,蓝色寓意为深邃的科学思想和博大的人文关怀。三根构成立柱式给人以稳定感。“T”与“S”造型的组合成火炬,象征了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真理与希望之火。“U”造型取正两片成长的“绿叶” ,象征了生命与希望。该部分主色调采用橄榄绿。“U、T” 结合形成“ W ” 造型,形如西方传统器乐“琴徽”的外观造型。标志主体形如腾飞的巨龙、燃烧的圣火,又如盛开的生命之花。标志主体与标志附体的结合使整个标志又形如“印章”,古朴自然的龙的形象与流线型的绿叶和象征现代工业的几何形体结合,寓意为学校育人的社会责任。
西南科技大学校旗为蓝底白字的长方形,由校徽图案和中英文校名组成,从上到下依次排列。主要分为常规旗、活动旗、宣传旗和桌旗4种类型。
精神文化
西南科技大学校训为厚德、博学、笃行、创新。
厚德源自《周易大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要永远奋斗,勇敢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还要包容万物,以和为贵、以忍为高。博学源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兼有厚德载物,兼容并包之意。以此要求大学教师亦当以博学为根基,学生应以博学为根本,适应社会、服务民众、报效祖国。大学应当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与恢宏气度。
笃行源自《礼.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体现了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修养践履,求真务实的中华民族精神。意为大学教育应继续和经扬修养践履、知行合一这一民族传统。 创新源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意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和不断超越自我。要求大学继承弘扬创新精神,孕育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
西南科技大学校歌为《西南科技大学校歌》,由佚名作词,谢立山作曲,为西南科技大学60周年庆典而作。
社团文化
截至2023年10月,西南科技大具有80个社团,其中包括IE技能协会、镜观天下摄影协会、青出于蓝合唱协会、台球协会、智能机械协会、电子爱好者协会、电子竞技协会、百鸣文学社等。2020年,西南科技大学承办由四川省禁毒办、教育厅、团省委共同主办的四川省第四届大学生社团禁毒文化节活动,表演舞蹈《青春正当时》、情景朗诵 《美好的青春》等节目。2023年10月,西南科技大学举办“百团大战”社团纳新活动,社团表演演唱、书法、跆拳道等节目。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4月,西南科技大学青义校区(校本部)、西山校区、城南校区三个校区。
青义校区
青义校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龙大道中段59号。校区内有教学楼、网球场、体育馆、逸夫图书馆、工程试验中心、学生宿舍、食堂等建筑,设有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等教学科研部门22个,以及发展规划处、发展规划与改革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39个管理服务部门。
西山校区
西山校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西山南路4号。校区内有西山体育场、西山图书馆、学生公寓、教学楼、家属楼等建筑,设有应用技术学院、工程技术中心、成都创新研究院、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6个教学科研部门,以及19个管理服务部门。
城南校区
城南校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沿江西街10号。校区内设有工程技术中心、成都创新研究院、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5个教学科研部门,以及党委办公室、党委统战部、学校纪委办公室、学校纪委纪检监察室、党委巡查办公室等19个管理服务部门。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科技之光
科技之光广场是西南科技大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其雕塑上由0和1的计算机语言、钉子以及齿轮组成,象征计算机学院与制造学院的光辉历程。雕塑为金属材质,底座为亚克力板,外罩为透明亚克力材料,可作为摆件镇纸作用,造型简洁,具有很强的收藏纪念意义。
中心湖
中心湖北邻学生宿舍,东靠连廊式东区教学楼群,于2007年竣工。
知名校友
截至2024年5月,西南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一代又一代西南科大人接续奋斗,不断前行,奔赴全国各地开拓事业、探索新知,在各行各业里奋斗,涌现了向华全、庞中华、任奎元等众多优秀校友。
所获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0:19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