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眼镜蛇
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前沟牙类毒蛇
西南眼镜蛇(学名:Naja fuxi)是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一种中型前沟牙类毒蛇。颈背有一呈单圈的“眼镜”状斑纹,边缘深色,核心为棕色椭圆形。体背为浅棕色,腹部为均匀的乳白色,头侧在上唇鳞逐渐变白。身体中部至后部有浅黄色横带。
动物学史
发现
2022年一支以中国学者为主的研究团队,在动物学期刊《Animals》上发表了一项对中国剧毒蛇类眼镜蛇属物种分类学厘定的研究,该研究显示除了西藏自治区以外,中国西南地区以往记录的孟加拉眼镜蛇与模式产地附近真正的孟加拉眼镜蛇为不同的物种,并将该物种描述为新物种——西南眼镜蛇。
命名
西南眼镜蛇Naja fuxi学名的种加词“fuxi”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类始祖之一——伏羲。蛇在人类文化历史中有重要的角色,在中国,伏羲很早就有人首蛇身的形象,这个形象类似于眼镜蛇受刺激后竖起身体上半身的姿态。因此以伏羲作为西南眼镜蛇学名的词源,以纪念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为便于人们在与眼镜蛇打交道的过程中,快速分辨它与舟山眼镜蛇,中文名取自它的主要分布地,中国西南地区。西南眼镜蛇英文名“Brown Banded Cobra”则取自其背部具规律的棕色横纹的形态特点,用以区分中国以外潜在分布区内可能同域分布的其它物种。
形态特征
背为浅棕色,腹部为均匀的乳白色,头侧在上唇鳞逐渐变白;身体中部至后部有浅黄色横带,宽度约为一枚背鳞的长度,有微弱的深色条纹,近腹侧不分叉;颈背有一个棕色圆形标记,边缘深色,核心为深色椭圆形,未达腹部;腹鳞179~205枚,肛鳞完整,尾下鳞成对,50对;背鳞平滑,向腹侧逐渐变宽,(19~29)-(19~27)-(12~19)行;头背鳞片平滑,吻鳞近“u”形,从头背略微可见。鼻鳞大,包括一枚前鼻鳞和一枚后鼻鳞,鼻孔主要被后鼻鳞包围;眶前鳞1枚,广泛与第三枚上唇鳞,眶上鳞,前额鳞相接;无颊鳞;鼻间鳞成对,相互广泛相接;前额鳞成对,呈右梯形,相互广泛相接;额鳞呈盾状,大小与前额鳞相似;顶鳞成对,且大,最大长度约为额鳞长度的1.6倍,与额鳞、眶上鳞、眶后鳞、前颞鳞和后颞鳞相接;头部上侧有两枚小鳞片;眼圆;眶后鳞3枚,大小相似,约一半眶前鳞,最低部广泛接触第四和第五枚上唇鳞;颞鳞2+3;上唇鳞7枚(2-2-3式),前两枚最小,与鼻鳞相接;第三枚和第四枚宽,与眼睛相接;第七枚最长;下唇鳞9枚;第一、二、三对下唇鳞接前颔片,第一对下唇鳞在颏鳞后相接,第四对下唇鳞接前后颔片;第五对下唇鳞小,在头腹几乎看不到,第四和第六枚下唇鳞有广泛接触;第六对下唇鳞接后颔片;第七到第九枚下唇鳞拉长,不接颔片;颔片两对,呈蝴蝶状,后颔片间有3枚或2枚小鳞片(极少为4枚或1枚)。
栖息环境
西南眼镜蛇栖息于海拔1000~1400米的林地或山区。该物种在白天在开阔灌木丛的平缓斜坡或森林边缘被发现。
分布范围
在中国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广西西部,可能也分布于贵州西南部。中国以外可能分布于缅甸北部、老挝、越南北部、泰国北部。
生活习性
常见于开阔灌木的缓坡或森林边缘,也到村庄农舍附近活动觅食。多于白昼活动,食性广泛,包括蛙类、蛇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卵生。
近种区别
西南眼镜蛇与孟加拉眼镜蛇相比,主要以下形态鉴别特征:①背面具规律的窄皮黄色独立横纹,横纹的前后两边具黑色边缘,身体和尾部分别有(3–15, 7.9 ± 2.7, n = 32)和(1–6, 4.2 ± 1.1, n = 32)个;而孟加拉眼镜蛇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种群的身体背面无横纹,或者不规则横纹,或多组成对的浅色横纹,或具网纹;舟山眼镜蛇虽然具横纹,但是横纹无黑色边缘。②颌片之间小鳞片多为3 (40%) 或2 (37%), 少数4 (13%), 或1 (10%) (n = 30);而孟加拉眼镜蛇多数仅1枚 (81%) ,少数2枚 (19%) (n = 28);舟山眼镜蛇 主要为1枚 (72%),少数2枚(28%) (n = 29)。(3)腹鳞较多179–205 (195.4 ± 6.7, n = 33);孟加拉眼镜蛇南亚种群179–199 (188.7 ± 5.9, n = 12);东南亚种群168–186 (177.8 ± 4.9, n = 18)。
西南眼镜蛇与舟山眼镜蛇相比,主要以下形态鉴别特征:①腹鳞较多179–205 (195.4 ± 6.7, n = 33);舟山眼镜蛇161–175 (170.9 ± 3.2, n = 29)。②颌片之间小鳞片数量多为3 (40%) 或2 (37%), 少数4 (13%), 或1 (10%) (n = 30);而舟山眼镜蛇主要为1 (72%),少数2 (28%) (n = 29)。③背面具规律的窄皮黄色独立横纹,横纹的前后边缘为黑色;而舟山眼镜蛇虽然具横纹,但横纹无黑色边缘。④颈背图案主要为浅色圆形,内外边缘呈黑色,形状类似单片眼镜;而舟山颈背图案多为浅色心形图案,中心具黑色斑点,中心左右各有1黑色较小斑点。⑤半阴茎远心端的小刺基部相连形成褶皱;舟山眼镜蛇的半阴茎远端小刺较为独立,基部链接细微。在野外,可以根据颈背图案形状、身体背部环纹是否有黑边进行快速区分。在分布上,西南眼镜蛇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含云南、四川西南部、广西西部,国外可能分布到缅甸北部、老挝、越南北部以及泰国北部;而舟山眼镜蛇记录于中国长江以南的东南、中南、华南地区,以及越南北部。
主要价值
西南眼镜蛇是首次由中国学者发表的眼镜蛇属物种。该物种的发现及对中国眼镜蛇的分类研究,对厘清中国剧毒蛇类物种多样性以及蛇伤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不同物种之间的毒液成分存在差异,在蛇伤治疗以及抗蛇毒血清开发时,提供更科学全面的基础分类学框架,才能开展精准的治疗和药物开发测试。将中国原记录为孟加拉眼镜蛇的物种独立出来,从而便于医学领域意识到西南眼镜蛇与南亚和东南亚孟加拉眼镜蛇存在物种之间的差异,进而在处理蛇伤和抗蛇毒血清研究方面可以更有针对性。
毒性研究
西南眼镜蛇带眼镜蛇有毒,很容易被激怒。根据对2007-2014年发生的126起蛇咬伤病例的分析,该物种是云南省西双版纳造成蛇咬伤数量最多的肇事者 。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0:11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