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是西周时期的玉器,1992年出土于山西临汾曲沃县曲村M63墓(
晋穆侯次夫人墓),收藏于
山西博物院。
文物历史
1992年,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出土于山西临汾曲沃县曲村M63墓(晋穆侯次夫人墓)。
收藏于山西博物院。
文物特征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复原长度约158厘米。由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共204件各色玉饰组成,以5件大小不等的玉璜为主体,最大璜长15.8厘米。整体大致有三列,中间有璜19件,珩3件,左右两列各有璜13件,冲牙1件。主体的5件玉璜都由红色的玛瑙管和绿松石串联起来,并且基本呈左右对称排列。两边和中间主体玉璜连接也为玛瑙管和绿松石珠,下面排列的玉璜、玉珩等没有东西串联,当时应该是用别的方式连接,因时代久远,已经看不到痕迹了。在玉璜之间,还间有玉管11个。
整个玉组佩中玉璜数达45件之多,这些璜有半环状、扇形、蚕形,有的还雕琢出鱼尾式的曲棱和凸齿,璜和珩多为两面装饰,雕琢姿态各异,头部变体,有身尾相迭的双龙纹、双首鸟纹、人龙合体纹等,其中右边两列的第三件玉璜为黄褐色,双面刻纹,由双勾隐起阳线组成两条怪龙,怪龙一端为人头,另一端为龙头。人头侧视,大眼阔口,圆鼻巨耳,腮下有须,前肢出利爪。
组佩下端2件玉雁,昂首展翅,生动活泼。下端的2件玉蚕形璜,其中一只制作很是精美,一头有一钻孔,另一头有钻痕,但没有钻通。
创作技巧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所有的纹饰多用双勾技法,用西周典型的细阴线和一面坡粗阴线相结合的粗细阴线双勾法为主来刻画,线条婉转流畅、刚柔相济。连接玛瑙和绿松石的穿孔大多为正背穿孔,少数为侧背穿孔。
文物价值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极尽巧思,华丽无比,代表了当时晋国的最高治玉水平。
文化寓意
古人用玉比喻人的美好品格,温润表示仁,表里如一表示义,声音清越表示智等。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是用来约束人行走仪态的,将其挂在身上,行走时却不能发出玉相撞的声响(玉是比较脆的材料,撞击容易碎裂,所以说玉害怕“惊”“跌”“撞”)。这套组玉佩长约158厘米,据此估计佩戴者的身高起码在175厘米以上,身材高大。佩戴时组玉佩会从脖子一直悬至脚踝,相应地,佩戴者在走路时也就必须行止温文端庄。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当如美玉,不是发不出声音,但是绝对不可以轻易地发出声音,否则是不值得别人尊重的。
出土环境
曲村天马遗址(即晋侯墓地)位于山西省曲沃、翼城两县接界处,面积约10平方公里,文化堆积除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遗存外,以晋文化遗存为主。其中M63墓(晋穆侯次夫人墓)墓底铺有一层石块,石层上垒了道石梁,每道石梁长及墓室东西壁,宽0. 6-0.9米,高0. 6-0.7米。石梁间及其周填满木炭,石梁上各置垫木1根,上承椁室,椁室四周及上下填木炭,椁外南北面还有少量积石。
保护措施
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争议
在诸多的M63墓出土物中,两件带“杨姞乍羞醴壶永宝用”铭文的铜壶引起了研究者格外的注意,并形成了关于作器者杨姞身份的两派意见:其中
李学勤、
王光尧、
李伯谦和
冯时等学者先后著文指出杨姞是姬姓杨国之女,同时也是M63的墓主人;而王人聪、
孙庆伟则主张杨姞是某位嫁到姬姓杨国的姬姓女子,其所作器因某种原因而随葬于M63墓,但杨姞并非该墓的墓主。
按照《
周礼》的记载,用玉制度尊卑有别。那么,在当时社会中,男女用玉有制度有没有差别。还有M92墓的玉组佩中有4璜4珩,M31墓为六璜玉组佩,而M63墓中的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玉璜多达45件,这几个墓主都是晋侯夫人,按理社会地位应该是相等的,而且都处在西周晚期,但璜和珩的数量却是有差异的,那么,她们生前的地位有没有不同,或其母家的地位对她们的社会地位有没有影响,这些都还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