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幢律寺
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戒幢律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城西阊门外,占地总面积49670平方米。戒幢律寺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最开始名为归元寺,别名西园寺,俗称西园。明崇祯八年(1635年),茂林律师任住持,为弘扬“律宗”,改名戒幢律寺。
历史沿革
戒幢律寺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最开始名为归元寺。
明代嘉靖(1522—1566年)末期,太仆寺卿徐泰时把已经衰落的归元寺改建成宅园,名为西园。徐泰时故世后,其子徐溶舍西园为寺,并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延请律宗第21代祖师茂林律师住持。寺院从此成为律宗道场,改名戒幢律寺。由于在历史上,寺院曾是著名的园林西园,也依然被称为西园寺,或总称西园戒幢律寺。
清咸丰十年(1860年),戒幢律寺毁于兵事。
清光绪年间,广慧法师重建道场,先后修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放生池及安僧设施。
民国十五年(1926年),形成了全寺的建筑规模,并完成了殿堂内部的塑像。
1962年,恢复方丈制,明开法师任戒幢律寺方丈,将传统的传法制改为十方选贤制,使戒幢律寺成为十方丛林。
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时,维修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和生活宿舍区。
1986年,对寺院佛像全面进行贴金,其中五百罗汉像还加罩玻璃佛龛保护。
1991年,又重建厨房、上客房、祖塔。
建筑结构
戒幢律寺总面积4967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的建筑布局属于典型的汉化佛教寺院布局形式,按香客礼佛顺序,殿堂沿一条中轴线向纵深展开,空间布局等级森严,对称规整,以程式化的刻板布局方式,以适应静态的宗教活动,渲染宗教庄严神秘的气氛;西区则是为冲淡东区宗教空间的沉闷气氛而另设的游览观赏的活动空间。园林空间采用自由灵活的布局方式,以动为主,增强空间的渗透,连续和流动,力图营造出迥然不同的空间气氛,使游客在开朗活泼的园林空间中进行游览。
戒幢律寺的建筑布局属于汉化佛教寺院布局形式,以殿堂为中心,以中轴线的形式将不同等级和用途的佛堂串联起来,形成秩序和空间递进。其轴线上的建筑节点包括上塘河南侧的入口照壁、山门殿前的花岗石牌坊、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念佛堂、藏经阁、三宝楼。中轴线上的建筑,大雄宝殿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其建筑采用重檐歇山顶、五级台阶配以雕饰栏杆,形成视觉的焦点。
以中轴线为基础向两侧配置,天王殿前东西两侧分别布置钟、鼓楼,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分别是观音殿和罗汉堂。从天王殿至三宝楼之间主体建筑两侧再以院落的方式配置辅助性用房,包括西侧的西园和东侧的方丈室、僧寮房等。而中轴线末端的三宝楼则是近期根据实际需要增建的楼房。整个戒幢律寺布局轴线清晰,秩序明确,由于是属于接近古城市区的地方,地势平坦,也方便进行轴线的规划。
建筑特色
建筑
戒幢律寺平面组织上注重空间的开放与收缩,立面上不同建筑的高低起伏,形成远近不同、疏密各异的多维感官环境。
根据寺院建筑序列中明确的中轴线关系不难发现寺院东区的空间节奏感:首先是借助照壁、御赐牌楼及其间的上塘河以及连接河两岸的桥构成的半围合空间将寺院空间从城市空间自然分隔出来,成为整个寺院空间中的第一进开敞院落,即整条轴线的开始,与开阔的入口空间明显不同,牌楼与三门殿之间空间相对局促内向,它的存在更多具有象征意义。
而后的三门殿、天王殿严格居于中心并向前发展轴线,钟、鼓楼位居轴线两侧,形成的院落平整开阔,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也是寺院的第一个参拜序列。
往北延伸,由大雄宝殿、观音殿、五百罗汉堂及素斋馆围合而成的院落是寺内最中心的主体院落,其中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七间,重檐歇山顶,气魄雄伟,梁枋均施苏式彩绘,绚丽夺目,是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统领整个寺庙建筑空间序列的强度,它的存在对戒幢律寺意义非凡,这进院落空间相对紧凑,建筑密度较大,礼佛者在这个较封闭的空间中获得佛教精神的强烈熏陶,接受宗教境界的无限洗礼。
从天王殿至三宝楼之间主体建筑两侧再以院落的方式配置辅助用房,再往北便是为适应新时期佛教事业的发展而新增的以教育为主体的三宝楼建筑群,在功能上为游客及礼佛者增加了活动空间,同时完成了整个建筑序列的收尾。
虽然戒幢律寺在其历史发展上几多兴费,但从后续的重建和加建上还是基本保留了传统汉族寺院的标准配置。从整个建筑布局来看,戒幢律寺基本符合唐宋以来确立的伽蓝七堂制: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殿、罗汉堂、库房。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承载着“以中为尊”的礼制文化,轴线在佛教中又被认为是生命轮回的极轴,它上接天堂,下达地狱,象征宇宙的秩序。戒幢律寺建筑布局严格遵守此法,主要建筑依附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排列,附属建筑放置在轴线两侧。整体空间层次丰富,秩序明了。
园林
东边礼佛区严整肃穆,但一墙之隔,则是风格迥然的园林空间。西花园布局与江南私家园林并无二致,湖中心筑有六角亭,楼阁形式,双重飞檐,轻盈多姿。水域被湖心亭的步道划分为两部分,北部水域设湖心小岛,南部水域较为空旷,形成对比,并以曲桥贯通两岸,构筑颇为巧妙。环池布置假山、亭台、花架、厅堂等,淡雅朴素,细腻精美,是极具苏州特色的寺院园林空间。
西花园虽然是佛寺的独立附园,但却是寺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布局自由灵活的园林空间打破整个寺院的冷漠肃穆,冲淡了寺院空间森严沉闷气氛,与中轴对称、严谨庄重的宗教建筑空间,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增强了空间的渗透、连续和流动性。活泼舒展的园林空间实际上也是通过空间布局的变换创造不同的佛教活动空间,不仅完善了寺院的功能,更体现了佛教的大众化、世俗化及其无限包容性。使礼佛者感到亲切生动,更好的感受佛法的洗礼,有着深广的表法意蕴。
主要景点
照壁
照壁位于戒幢律寺正门南侧,靠近枫桥路,照壁长度13.8米,高约5米,壁座0.9米,壁顶上铺简瓦,正脊中央雕有两龙盘绕,正脊两端雕有小兽,墙面颜色为深黄色,壁上大书四字“戒幢律寺”,照壁的另一面写的是“自觉觉他”。照壁后边是流淌不歇的上塘河。照壁修建时间不久,加之平时保护措施较好,并无破损情况。
西花园湖心亭
西花园湖心亭,位于西侧放生池中心,六角重檐,双围柱攒尖蝴蝶瓦顶,通面阔5.2米。在外围对应原下架柱增加一圈外柱作为重檐下架檐柱,这样就形成内外两圈柱子的带廊亭子,里外柱子由穿插枋串接起来,并在各外柱顶端安装檐枋,在外围柱顶上横施抱头梁与里柱榫接,再在抱头梁外端上安置檐檩,并在里柱抱头梁端之上,各里柱之间连接“承椽枋”。
湖心亭以粉墙分间内外,东西两面各设大门,通过九曲石桥与两岸连接。亭外檐廊设置靠栏,可供游人休息。
亭子内间供奉两尊佛像,另外四面墙设六边形雕花窗,顶部有一圈连续横向长窗,亭顶修缮时被人工天花板覆盖。
湖心亭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建筑,西侧的临水建筑名“高云极乐世界轩”,单檐翘角,单间单进,外设檐廊。东面临水筑露台,台上有一古典厅堂,名“四面厅”,四面置大门,墙壁均为镂空窗花,宽敞明亮。
湖心亭西北侧隔池有一恬静之处,三面环水,中间用石块垒起一平台,一周是幽径环绕,树木扶疏。平台上有石桌、石凳,三五为伴。
湖心亭整体结构完整,油漆被重新粉刷过,额枋有较为严重的油漆脱落,其他部分维护情况良好。湖心亭外墙用白色重新粉刷,靠栏座椅被用金属支架支撑,防治椅背折断,亭子楹联下端颜色脱落,字迹较为清晰。台基周围靠栏与九曲桥上铁栏杆相连,起保护作用。亭内间墙面重新粉刷过。顶部长窗下面的部分墙体有霉变、剥落情况。
智慧桥
智慧桥位于戒幢律寺南,连接西园弄和枫桥路。智慧桥与福德桥同时修建,结构完全对称。整桥修建时间不久,整桥踏面平整,栏杆构件无损坏。桥身上字迹清晰。
御赐牌楼
御赐牌楼位于戒幢律寺正门外,福德桥和智慧桥前。四柱三间五楼非冲天样式。四柱挺立,均为石质柱下有埋头,前后有夹榫坚固非凡。四柱隔成三门,中门高阔左右边门较低窄。上部为木枋楼,皆以单额枋上置平板枋,承斗拱托楼顶。正中置明楼,形状为单檐庑殿顶,并设一敞开的风门。左、右为边楼,三楼楼顶戗角,翘起来高过屋脊。中门横额写“敕赐西园戒幢律寺”,中门石柱刻有一副对联:上联为“佛日增辉重开阊阖”;下联为“宗风振律大启丛林”。正中最上方明楼上竖额写着“震国戒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慧老和尚五十岁时亲自到北京恭请《龙藏》(佛教《大藏经》的一种),光绪皇帝敕赐“紫衣沙门,震国戒幢”,这就是匾额的来源。
御赐牌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经历多次修缮,保存完好。除了柱子有些破损以外,整体结构完整,各块匾额字迹清晰,牌楼上的小木构件重新油漆过,没有出现掉漆情况。
山门殿
山门殿为寺院入口,位于寺院南侧。五间三进,庑殿顶。明间间宽4米,其他四间间宽3.2米。山门为寺院的外门,由三扇门并列组成。龙吻正脊,戗脊上布3个瓦质戗脊兽,飞檐翘角,前椽悬铃,呈钟型,内系铜珠。山门正上方是“戒幢律寺”匾额,两边的楹联为:“一水设双桥广度群生登觉岸,三风垂百世严持净戒证菩提”,山门内另有“宗风真脉”匾额。山门前立有一对石狮。门前4级台阶,踏面0.33米,踢面0.17米。山门殿次间为售票窗口,殿旁附属建筑风格与山门殿统一,用于出口或者其他办公人员工作用。
山门殿与钟鼓楼在同时期修复,维护情况良好。殿门有少量开裂、油漆掉色等情况。殿内梁架等木作均重新用深红色油漆粉刷。台阶因长期使用,部分踢面有损坏、缺失情况。
天王殿
天王殿位于钟鼓楼和大雄宝殿之间,是寺庙供奉四大天王之处。殿堂黄墙黛瓦、气势恢宏,坐北朝南,为重檐歇山建筑,顶势平坦,飞檐翘角,庄重肃穆。明间设有踏步。殿内供有弥勒菩萨、韦驮菩萨、四大天王等。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其背后供韦驮。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之后,两殿之间古木参天,殿前香樟、银杏树龄都超百年。庭院香花桥下的“香积池”,与放生池相通。香花桥梯段宽1.8米,4级台阶,桥面平台面积3.2平方米。香积池周围由栏杆保护。
大殿之前是露台,露台高0.8米,台周栏石浮雕云纹,栏杆望柱,柱头雕作复瓣仰莲,栏杆高0.82米,加柱头总长1.2米。露台正中有花岗石座,铁铸“万年宝鼎”屹立其上。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面阔七楹进深五间,明间开间5.8米,梢间开间5米,重檐歇山顶,龙吻正脊,戗脊上布3个瓦质戗脊兽,飞檐翘角,前椽悬铃,呈钟型,内系铜珠。大雄宝殿内部为穿斗式构架,梁枋均施苏式彩绘,典雅富丽。檐枋悬有“西乾应迹”匾额。每间四开门,门宽1.1米,门槛高0.35米。
入殿迎面是三尊高大的佛像,在三佛背面的后壁,是一组影壁群塑,宽铺三间,上齐殿顶。东、西两壁塑二十诸天金身立像。大殿中还有柱楹联和檐枋匾额作为殿堂装饰,多为佛家传道之理。
大雄宝殿兴建于清光绪年间,到了近代,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江南名刹,在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时,维修了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作为整个寺院的核心,定期保养,殿堂主要构件均保护良好。大殿额枋有轻微开裂,上面的图案剥落,外露的柱子有部分发生霉变。殿堂内佛身有油漆脱落情况。部分梁架、雕花有损。
钟楼
钟鼓楼分布左右两侧,钟楼左右分别布有两颗树龄为110年的古树,一为榉树,一为香樟。钟楼屋顶为三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前设三级石踏步,额枋上架平板枋承三踩单昂头拱。
钟楼的墙漆完好,石砖平整;二层窗户附有玻璃;木门平日锁起,晨钟暮鼓开启。
鼓楼
鼓楼位于天王殿西南前侧,置有大鼓。整体结构与钟楼相同。
扁作抬梁油漆开裂窗花、椽、枋基本完好。
观音殿
观音殿于清光绪初年建成,位于大雄宝殿的右侧。面阔五间17.5米,进深一间4.6米。硬山屋顶,望兽正脊。正门两侧布有石质鼓型门墩,明间上方悬挂三宝弟子于1986年书写的“观音殿”匾额,内外同高无踏步,柱下垫有柱脚石。殿内为四椽栿,上托平梁,柱与柱之间有阑额而无铺作。殿内置三座佛龛,供奉三尊坐相观音菩萨,左右各有善财、龙女侍从。
观音殿于清光绪初建成,殿内悬有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抱对:“妙相圆融遍尘刹而无求不应;悲心志切度群生而有感皆通”。
木柱及阑额朱漆黯淡;瓦片排布不齐偶有缺损;匾额金漆红木黯淡;地砖及墙漆完好。
五百罗汉堂
五百罗汉堂,为戒幢律寺最独特建筑,规模宏大,硬山屋顶,第一进石拱门圆框,雕刻精美,为明代遗物,其余均为清同治、光绪年间陆续重建。罗汉堂屋宇深广,共四十八间,城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分单双号相对排列。整修后,屋顶升高60公分,并添加斗拱。
方砖铺地基本完好,匾额油漆部分掉色,门墩部分磨损。
云栖亭
戒幢律寺西南角有一处黄石磊砌成的假山,山有空洞可穿行,有石级可攀登,曲径迂回,逶迤起伏。登上假山,有一座六角亭。小憩凭眺,极目远处,西花园可收眼底。此亭名为“云栖亭”这也是为了纪念莲池大师的功德而建的。
云栖亭六角单檐,攒尖顶,梁架高2.6米,高花岗石踏步,台基为正六边形,边长2米,亭子通面阔1.6米。单檐亭的木构架可以将它分为下架、上架、角梁三部分。以檐檩为界,檐檩以下部分为下架,檐檩本身及其以上部分为上架,转角部位为角梁。
牌匾题字有少许掉漆,亭顶内部木构架因后期人工修缮而被天花木板封住。亭顶瓦片瓦当保存完好。
文物保护
1982年3月,戒幢律寺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全年08:00—17:00。
地理位置
戒幢律寺位于苏州古城以西,东靠留园,西邻寒山寺,北倚虎丘,南临上塘河
交通路线
北京——京台高速——京沪高速——青银高速——济南绕城二环高速——江宜高速——沪蓉高速——西环快速路——枫桥路——戒幢律寺
上海——京沪高速——西环快速路——枫桥路——戒幢律寺
参考资料
戒幢律寺.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5 18:2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