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西塞神舟会)
湖北省黄石市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西塞神舟会)又名“龙舟会”,是流传于湖北省黄石市的地方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端午节(西塞神舟会)已有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端午节习俗中保留较为古老的民间节祭活动,其具体起源已无法考证。
“西塞神舟会”在解放前称为“厘头会”,“厘头会”是募集建造“神舟”资金的民间组织。常设有8人负责,每年以其8人为首,率16户轮流主办“神舟会”,直到1950年已经停办了。解放后,因各种原因,该会的所有活动中止,直至1984年才恢复“西塞神舟会”。由几个老人从扎制一只小船开始,规模逐年扩大,“西塞神舟会”的成员一直保持在40人左右,主要负责的有5人,每年负责组织开展“神舟会”的活动。
主要活动
神舟样式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浦月吉日立《龙舟绘图杂志》(游新亭订)慕本记载,神舟样式“紫府、圆桥、海岛、天台、方壶、蓬菜、明月、龙楼、仙境、清风、凤阁、云都”、“三层柱头式、牌楼式”等,入物剪贴样式、花瓶样式、满船物件、入门聚魂坛式式、打树神咒、节符、五老端式等,对神舟船的扎制给予了详细的描述。
扎制的龙型舟,船长7米、宽2米、高5米,楼台亭榭,雕梁画栋。整个舟船除用少量的木料外,主要用茅草和油菜杆填起内充,外用红布裹其身,船舱除主骨架外,全部为篾骨纸糊,工艺精致。舱中的两座亭台楼阁供奉若忠孝王、女娲氏、福禄寿三星等神像。神舟正仓内居中者为“忠孝王”,神舟扎制完成后安放在“神舟宫”。船甲板、船尾、两侧船弦供奉的神像分别有春瘟神张元伯、东西南北中五方神、鸡鸭虎马四瘟神、送子娘娘、都天府、千里眼、顺风耳等64名栩棚如生的神像,各代表求财、求子、求消灾除病、保吉平安之意。
活动流程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佛祖诞生之日举行扎制神舟的开工仪式。从四月初八到五月初五这段时间,扎船师傅要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下扎制龙舟。通常他会带着两位徒弟先扎制船体,并对船上亭台楼阁的色彩、样式进行细致的制作,接下来扎制船上各司其职、各管一方的64位神仙。
农历五月初五零点,是为龙舟开光的时候,开光仪式由伙居道(俗称的“在家道”)道士主持。主持道士在仪式开始时,将一只大公鸡的鸡冠扎破,放三滴血至酒盅内,用毛笔蘸鸡血,为龙舟点睛开光。之后又在龙舟各个重要部位分别点化,随后在四十位神仙脸部点红开光,并诵祝诰词,恳请神舟显灵、驱除瘟疫,满足人们消灾除病的心愿。经道士开光、点化过的龙舟,不再是一艘普通的龙型船,变成为了一艘“神舟”。伙居道士在做道场的时候,都伴有器乐合鸣,演奏的道教音乐贴近民间。伙居道的音乐以器乐演奏为主,在乐器的配备、打击乐的运用等各方面,都有特定的传统习惯和艺术处理方法。等到仪式结束的时候已近凌晨三点,前来参加神舟会的群众从这时开始请道士为其打平安醮直至天明。打平安醮是民间百姓为祈福消灾所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主要议程有设坛摆供、上章、迎驾、赞颂、宣词等。
农历五月十五至五月十八,是神舟会的正式会期。这期间,西塞请来了剧团日日夜夜唱楚剧大戏。
农历五月十五日零点,道士点香烛,做法事祭拜后开始占卜,其意在于恭请各路神仙上船。剩余的时间继续为参会的四方百姓打平安醮。这一夜的活动要比农历五月初五的规模大,由于参与者众多,因而打醮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农历五月十六早上8点神舟出会巡游。巡游的路线是整个道士状村。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边悬挂莒蒲艾叶,门口设香案、燃香烛,摆上酒、茶、米、水果等供品,每到一家,村民都要放鞭迎接,撒茶米、祭拜,直到巡游所有的街巷人家为止。
农历五月十七晚,为神舟点燃48盏长明灯,为神舟通宵打醮守夜。
农历五月十八日上午10点,在所有参会民众的簇拥下神舟出宫,并停放于宫前的草坪上,准备中午登江。登江之前,道士要主持仪式。首先将一只公鸡的鸡冠剁下,将鸡头扯下后抛入神舟之中,并将鸡血涂至神舟船体,然后,道士挑选一名神舟会成员,跟随其围绕神舟船奔跑数圈。临近中午时分,法事结束,道士和神舟会全体成员共同为神舟开路,由16名青壮小伙抬着神舟恭送入江,任由水流带着龙舟沿江而下,东流入海。此时江上众多渔船在船头摆香设案、鞭炮齐鸣、绕神舟三圈,以示送行。神舟入江处的大堤上,有成千上万的村民双手合十、跪拜神舟,祈求神舟带走疾病、带走瘟疫、带走灾难,祈盼一年吉祥、幸福、安康。至此神舟会的所有仪程全部结束。
文化特征
端午节(西塞神舟会)是民众自发组织神舟会,举办以消灾、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主题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西塞神舟会”是西塞山区人民群众长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一方面挂艾叶,插莒蒲,饮雄黄酒,采药煎汤沐浴,防病于未然;同时,又借助于“龙舟会”的形式,为一方百姓消灾祈福。前者是经验性的保健措施,后者是心灵上的诉求,两者结合,共同表达了民间端午节俗的核心主题。
“西塞神舟会”在打平安醮这段时间中,还有“偷红鞋”的习俗。所谓“偷红鞋”,是指在神舟上供奉送子娘娘的后仓里放置了一些纸糊的小红鞋,民间相传不孕妇女如果趁人不注意悄悄“偷”走船上的红鞋,回家后藏在枕头下,送子娘娘可以保佑生子。倘若今后果然得子,次年一定要到神舟会上还愿,做双红鞋还到神舟上,并捐些钱财给神舟会。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端午节(西塞神舟会)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集中生动地表达了古代民间端午习俗的内容,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自纪念屈原的传说与端午节结合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神舟会的活动也与祭吊屈原的传说联系在一起,使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活力。神舟会活动期间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精心扎制的楼台亭榭、雕梁画栋工艺精致,气势宏伟,富有特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端午节(西塞神舟会)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中国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对“西塞神州会”实施保护,包括投入一定资金,确保相关工作的开展;加强宣传教育,群众对非遗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还重视参与国际间合作等。但同时“西塞神舟会”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首先是维护经费不足,“西塞神舟会”的维护资金主要靠募捐,政府有补助一些,但花费每年在递增,原有较多设施都已经老化、陈旧需要更新,神舟宫需要修葺,资金缺口较大;其次是保护性人才匮乏,老艺人去世,年轻人学艺没兴趣,传承面临巨大问题;后期是地方对保护重要性认识不够,申报积极,管理不力,“神舟”制作、下水的区域被大量煤场等工业企业包围,活动空间被压缩,周边环境脏乱差,活动安全性令人堪忧。这些都严重影响到“西塞神舟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问题。
传承人物
贾德生,“西塞神舟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西塞神舟会”会长。
刘会伦,“西塞神舟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95年退休以后加入西塞神舟会,成为这个有着40多位会员的民间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保护措施
2009年与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南汩罗市“汩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市“苏州端午习俗”一起,作为中国端午节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5年7月1至3日,由中国民协、湖北文联、中共黄石市委宣传部等主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湖北民协等承办的中国端午节俗与屈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湖北黄石召开。研讨会围绕黄石“西塞神舟会”所衍生出的端午民俗并结合传统节日保护与屈原文化研究展开充分的论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黄石市群众艺术馆获得“端午节(西塞神舟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端午节(西塞神舟会)项目保护单位黄石市群众艺术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2年7月6日,湖北黄石市举行“纪念西塞山神舟会申世遗成功三周年暨神舟登江仪式”,目送端午“神舟”东去。经过40余天的精心打造,用木材、竹篾和纸制品制成的“神舟”已是龙头高昂、龙身粗壮、龙尾摇摆自如。
2013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八日),湖北省黄石市“西塞神舟会”送神舟下江传统民俗活动如期举行。7万余群众冒雨前来,送“神舟”入水,祈求平安健康,风调雨顺。
2020年6月,中国湖北宜昌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2020宜昌市第六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云上过端午”。
文化轶事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是日,竞渡,采杂药。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相以拯之。”西塞山道土状大端午活动就自然与祭吊屈原联系在一起。解放前,西塞道士状村神舟会操办送龙舟活动的民间组织叫“厘头会”,负责每年的龙舟会事宜。解放后,放神舟活动就以纪念屈原名义举行,承接民众驱邪消灾的愿望,所以西塞山地区的村民就把以放神舟为主的端午节析福祭祀活动也称为“龙舟会”。
参考资料
端午节(西塞神舟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2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主要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