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和国际前沿发展需求,深入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践行“互联网+”“一带一路”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着力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成果研发中心和高层次团队培育平台。
学院成立
11月2日下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该学院系教育部直属高校首个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创新成果研发和高层次团队培育的实体性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定位为研究型学院。学院将紧跟世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紧扣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依托学校电子信息特色与优势,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彰显学科交叉融合与军民深度融合的“双融合”特色,着眼和推动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专业建设、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研发、师资队伍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安全。
按照建设发展规划,学院未来将依托现有学科科研基础和人才资源储备,着力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成果研发中心和高层次团队培育平台,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构筑先发优势,积极争取成为国家人工智能学院试点示范单位,实现引领发展,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发展贡献西电智慧。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1. 基于自然智能的学习与优化基础理论
针对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应用瓶颈问题有待突破的现状,焦李成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及国家“973”子项等资助下,对基于免疫协同进化和子波神经计算的智能学习与优化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团队从建立高效、鲁棒的神经网络模型入手,进一步设计了鲁棒、快速的学习方法,并建立了高效、鲁棒的优化方法,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填补国际空白的学术成果,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 图像结构建模与视觉表观重构理论方法研究
针对图像结构表示尚未建立完备的理论体系,视觉感知模型对图像结构的表示机理尚不明确,视觉表观重构与图像结构表达和视觉感知机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尚待发现这一现象,高新波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围绕视觉计算基础理论问题,进行长达十五年的科研攻关。研究团队建立了基于信息-物理-认知三元空间融合的视觉计算框架,提出了图像结构建模新方法、视觉表观重构新模型,以及视觉质量评价新准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视觉计算理论,获得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3. 编码混叠成像与计算重建理论与方法研究
石光明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围绕图像高分辨率成像重构理论和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等持续支持下,历经10余年攻关研究,阐明了用低分辨率探测器获取高分辨率图像的机制,揭示了图像时空结构相关的计算特性,发现了感知图像结构差异性的机理,提出了适合非线性多空间结构稀疏的计算重构模型。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美国工程院院士T. Huang,美国科学院院士S. Osher等国际同行高度评价,并获得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4. 校企协同、教科融合、多元开放,深化现代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存在所学知识落后现代企业需求,高水平实验师资匮乏,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石光明教授牵头的团队自2005年3月以来,依托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多项“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以扎实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先进、协同、融合、开放、共享、高效”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与国际知名企业深度协同,教学与科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实验内容、平台与方法必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时空全面开放,培养个性化、系统化”的教学理念和改革路线。
全校每年80%以上专业的近万名学生受益。学生科技作品成千涌现。在全国各类电子信息创新竞赛中,获国家奖134项,名列全国前茅。成果被同行高校应用,名实验在全国推广,获得包括海内外同行好评,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联合建立):
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智能信息处理国家创新引智基地
“信息感知技术”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平台: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陕西省大数据智能感知与计算2011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省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智能信息处理科学与技术陕西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创新团队:
智能信息处理教育部创新团队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创新团队
视觉计算与协同认知教育部创新团队
影像处理与安全传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计算理论与影像信息学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联合共建平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惠普高性能计算联合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AMD联合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斗军民融合联合研究中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蒜泥人工智能研究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加速云深度学习联合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Altera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星图智能认知联合研究中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仲恺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交大一附院智能医疗创新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维恩AI Plus联合研究中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为EI联合创新中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昌都元根高原联合创新实验室
航天智能感知与计算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电科二十所-西电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中国电科三十六所-西电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
西电-城大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西电-Intel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办学概况
院系专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设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全国首批一流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及国家级一流专业“人工智能”2个本科专业,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ESI1‰学科)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和来华留学生。自2018年起,学院也可招收工程博士。
专业1:智能科学与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利用在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领域的研究基础和师资力量,该专业已建成成熟的教学团队、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和智能感知与计算教学示范中心。该专业自2005年获批以来,已培养了2000余名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型人才,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培养目标: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重基础、高起点、求交叉、多实践,培养具有控制、电科、计算机等学科知识,掌握智能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优化、控制、集成等工程实践能力,在相应领域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工程的研发、管理等工作,宽口径、自适应、能创新的行业骨干和高层次人才。
毕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IT、新兴金融、工商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与科研院所等宽泛范围内从事智能系统开发、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决策、智能机器人、智能产品等相关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或选择学习深造,攻读人工智能或计算机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进入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
主干课程:人工智能概论、计算智能导论、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算法设计与分析、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智能数据挖掘等。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专业于2019年获批国家首批人工智能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和已有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互为补充,以培养智能算法设计、类脑感知与计算等领域的创新人才为主要方向,在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创新道路上,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一批“智能+信息处理”为特色的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计算机系统与人工智能理论基础,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方法、应用工程与技术,熟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具备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产业视角与国际视野,有潜力成长为国际一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能在我国人工智能学科与产业技术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的优秀人才。
毕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生能在IT、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金融、证券、政府机关等行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软件管理、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及应用、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和应用、智能软件开发与维护、人工智能产品设计与研发、人工智能咨询等工作;或选择学习深造,攻读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进入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
主干课程:人工智能概论、机器学习、认知计算、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知识工程、人工智能系统实验、自然语言处理等。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图灵人工智能科学实验班
学校以人工智能时代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为指导,以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为参考,成立“图灵人工智能科学实验班”。该实验班实施以“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协同育人”和“高水平平台+拔尖人才”为目标的新工科精英教育,以培养国家青年英才后备力量为己任,努力成为培养勇攀科学高峰、推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
图灵班实施小班化教学,秉承“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每年面向全校选拔学生40人左右,配备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青”等在内的优秀师资队伍,邀请部分国内外知名学者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并为每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人工智能方向的科研训练。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把握学科前沿的创新创业能力,掌握电子、计算机、生物、通信和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知识的人工智能相关领域行业骨干及引领者。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中:教授32人,副教授22 人,讲师 21人;研究生导师65人。其中 45 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8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7%,高级职称人员占比72%,最高学位100%来自于国内外知名高校。另有“华山学者”讲座教授6人,兼职教授5人,客座教授1人,均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杰出校友
张艳宁:国防“973”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方洋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自动化学会和陕西省信号处理学会理事、空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导。
石光明: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王磊:陕西省中青年领军人才、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陕西省图像与信号处理学会理事、西安理工大学教授。
李小平:陕西省测试控制领域学科带头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重大专项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技术首席、空间物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张莉: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江苏省杰出青年、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苏州大学教授。
陈莉: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陕西省教学名师、西北大学教授。
秦明新:中国医学物理学会副主任、陆军军医大学教授。
谭山: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美国休斯顿大学研究员、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梁雪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员、英国玛丽皇后学院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情报学研究科教授。
杜海峰: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薄列峰:前美国亚马逊首席科学家、高级研究员,京东金融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贾颖:原Intel高级研究员、常州迪瑞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马堃: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总经理、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
参考资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官方网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人才队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8 16:10
目录
概述
学院成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