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八大处(Badachu on the Western Hills),位于
北京市石景山区四平台村境内,指分布在
翠微山、卢师山和平坡山的八座寺院,始建于隋末唐初,历经辽、金、元、明、清历代修建而成,旧时有“八刹”之称,是北京西郊较重要的风景区和佛教活动地。
历史沿革
隋仁寿年间,尸陀林始建,后改称证果寺。
唐朝时期,龙泉寺始建。
唐乾元年间,平坡大觉寺始建。
辽、金时期,隐寂寺始建。
金天德三年(1151年),三山庵始建。
金大定二年(1162年),龙泉寺重修,改称觉山寺。
明朝时期,平坡大觉寺改称大圆通寺。
明洪熙年间,慧云禅林始建。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觉山寺修缮,改称灵光寺。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长安寺始建。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隐寂寺增建大悲殿。
清顺治二年(1645年),龙王堂始建。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长安寺重修。
清康熙年间,大圆通寺改称圣感寺。
清康熙十年(1671年),长安寺重修。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隐寂寺改称大悲寺。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圣感寺重修,改称香界寺。
清乾降四十六年(1781年),宝珠洞始建。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大悲寺重修。
清道光年间,慧云禅林和龙王堂两寺合二为一,称龙王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灵光寺招仙塔被毁于战火。
1958年6月2日,灵光寺在招仙塔基以北新建佛牙舍利塔。
1964年,灵光寺佛牙舍利塔落成。
建筑格局
西山八大处从一处至八处依次为
长安寺、
灵光寺、
三山庵、
大悲寺、
龙王堂、
香界寺、
宝珠洞、
证果寺。其中一处、二处在山脚下,三处开始进入山,四处、五处、六处在半山腰,七处建在山顶,八处在七座寺院对面的山上。
主要建筑
长安寺
长安寺为一处,又称善应寺、善应长安禅林,因位于
翠微山山脚下,旧时称翠微寺,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长安寺东向,两进院落,由东向西依次为山门、三世佛殿和观音殿,正殿两侧分列有配殿30多间。两进院落由三世佛殿左右月亮门贯通。三世佛殿前有两棵松树。
灵光寺
灵光寺为二处,位于
翠微山东麓,始建于唐朝时期,后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现存大部分建筑均为复建。灵光寺坐北朝南,纵向布局。南部为大悲院和金鱼池院,北部分别为方丈院、塔院、居士院和大雄宝殿。金鱼池是灵光寺少数保存下来的古迹之一,山泉从石雕龙口注入池内。池上架有一座精美的石桥,池中建有水心亭。金鱼池左有元代翠微公主墓,北有观音洞及石井,后有韬光庵。灵光寺内原有一座招仙塔(现仅存塔基),为保存塔内供奉的释迦牟尼灵牙舍利,于1959年新建一座佛牙舍利塔,高51米,八角十三层密檐式。
三山庵
三山庵为三处,又称麻家庵,位于灵光寺东北,始建于金天德三年(1151年)。三山庵面朝东北,是一座四合院落。山门殿面阔三间,左右各开角门一扇。正殿面阔五间并配有耳房两间,两配殿分列于正殿两侧。正殿前有一块长方形汉白玉,石上花纹如流水行云,故称水云石。正殿东厢房后有一敞厅,筑于高台之上,敞厅上悬“翠微入画”赢额。
大悲寺
大悲寺为四处,旧称隐寂寺,位于平坡山半山腰处,始建于辽、金时期。大悲寺东向,前后三进院落,殿宇依山势而建。前为山门,面阔三间,石券门上石门额书“敕建大悲寺”,为康熙帝御笔。其后为大雄宝殿,殿内居中供奉着
释迦牟尼佛,胁侍为
阿难、
迦叶两弟子,
十八罗汉分列于两侧。后殿为大悲殿,殿内塑有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像。最后一层殿宇是药师殿,为后修复建筑。寺院北侧为大悲寺塔院,现存一座覆钵式砖塔。
龙王堂
龙王堂为五处,又名龙泉庵,位于大悲寺西北,是由明洪熙年间始建的慧云禅林、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建的龙王堂两寺,于清道光年间合二为一建成的。龙王堂共有五个院落,分为上、中、下三层,除主殿龙王堂外,还有卧游阁、听泉水榭、妙香院和华祖院。龙王堂山门左右各植柏树一株,称“树旗”。龙王堂东向,两进院落,堂内有龙王、雷公、电母等泥塑像。泉水自堂后石壁流出,至第一层院落,经石吻注入水池。水池左边有听泉水榭。
香界寺
香界寺为六处,位于龙王堂西北,因位于平坡山又称平坡寺,是西山八大处面积较大的一座寺院,始建于唐乾元年间。香界寺分中、东、西三路,共五进院落。中路最前为山门,面阔三间,汉白玉券门,檐下嵌汉白玉石额,上书“敕建香界寺”五个丹漆大字,是
乾隆帝御笔。其后是大乘门(现已无存)及钟、鼓二楼,再后为天王殿,券门和槛窗均以汉白玉精雕而成。殿内供奉
大肚弥勒佛,两侧列泥塑彩绘
四大天王。天王殿之后为圆通殿,面阔五间,硬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圆通殿前有两通石碑。东侧石碑,龟座螭首,碑阳刻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御制圣感寺碑文》,碑阴刻《御制香界寺碑文》。西侧是一通青石碑,碑座四周雕刻梅、鹿、海马图,碑阳刻“大悲菩萨自传真像”,碑阴刻“敬佛”二字,为康熙帝御笔。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前后出廊,门窗雕饰三交六碗菱花纹,殿中供奉着贴金
三世佛和
十八罗汉坐像。最后为藏经楼院,院内建筑皆为二层。藏经楼面阔五间,两侧配楼各六间。东路为行宫院,为
乾隆帝避暑的行宫。西路为一别院,仅精舍三间。
宝珠洞
宝珠洞为七处,位于平坡山顶,始建于清乾降四十六年(1781年)。宝珠洞前有一座木结构牌楼,匾额内外分镌“坚固林”和“欢喜地”,为
乾隆帝御笔。牌楼后路旁有一天然巨石,石上约略可见行书《宝珠洞诗》,落款处镌有
乾隆帝御玺印迹。宝珠洞有两座殿堂,正殿为观音殿,两侧有配殿。殿后有一岩洞,深约四米,宝珠洞因此而得名。洞上还有一殿为阿弥陀佛殿,殿前建有眺远亭。
证果寺
证果寺为八处,旧名卢师寺,位于卢师山上,始建于隋仁寿年间,初名尸陀林,是西山八大处中历史较悠久的一处寺院。证果寺坐北朝南,全寺殿宇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由南向北分别为山门殿、天王殿和三世佛殿。东路是方丈院,西路是秘魔崖和其他附属建筑。秘魔崖为一块自山巅悬空伸出的天然巨石,向下斜伏,石上刻“天然幽石”四字。岩下有一个石室。
历史文化
传说轶事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龙门有两青龙潜匿,危害百姓。
大禹治水于龙门,怒以神锹铲除龙窝,二龙争斗不过,悻然逃至苦海幽州,隐藏在秘魔崖下龙潭中修炼。后闻卢师竞择山居此,心中大怒,决计与之较量。一夕,天空阴云密布,风雨大作,两条雨柱瓢泼而降,直逼秘魔崖。卢师正在小睡,惊醒时已然浑身透湿,叫苦不迭。仰头一看,是两条孽龙正在喷云吐雾,施雨戏谑,便顺手取一铜钵置于案几,念起咒语将雨水尽收钵中,又向铜钵吹气三口,那钵便霍地腾空而起,直向孽龙飞去。一声霹雳,钵水炸开,只打得二龙抽筋拔骨般地疼痛,顿时跌入潭中。没过几日,忽有两童子前来拜师,愿为沙弥,以担柴烧饭侍奉卢师,卢师收下二人。后适逢连年大旱,皇帝颁诏聘能祈雨者,二童子揭皇榜应聘,行至寺前,纵身跃入青龙潭,化作青龙腾入空中广播云雾、普降甘霖,旱情顿解。原来,二童子就是那两条孽龙,因受佛法感化才弃恶从善,行云化雨。卢师也因此被皇帝诏封为感应禅师,又赐封其所居之山为卢师山,并建感应禅寺以表彰卢师勋德。
相传很久以前,西山八大处有一座大山,不知从哪里来了两条妖龙,为了独霸山水,把河里的水吸干了,把地下的泉封上了,还把天上的云朵给打散了。结果导致北京一带整整三年没下一滴雨。此事惊动了关帝老爷,关老爷提着青龙偃月刀来到了西山,一刀砍了两条妖龙。随后关老爷举起青龙偃月刀对着大山劈了三下,整个大山立刻裂开了三条大沟,三条清亮透彻的泉水顺着三条沟奔涌而出。这一切,被一个姓刘的老头儿看见了,他大叫了一声:“关老爷……”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关老爷落下第四刀,一闪身,不见了。老刘头后悔不该惊动了关老爷。第二天,人们发现山里出现了三条深谷和一条小谷,四条小河奔流不停,解决了土地干涸的问题。
活动
2015年9月29日至10月7日,西山八大处举办第二届西山八大处文化节。
2019年9月25日,西山八大处举办第六届西山八大处文化节暨第三十二届八大处重阳游山会。
2020年1月25日至1月29日,西山八大处举办新春祈福庙会。
文物保护
1957年10月28日,西山八大处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西山八大处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四平台村境内。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专215路公交车,在八大处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距离西山八大处约8.4千米,驾车约1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