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山(西山)杨梅品种约计在15个以上,有大叶细蒂、小叶细蒂、乌梅种、石家种、绿荫头、荔枝头、长柄杨梅、浪荡子、大核头早红、黄泥掌、树叶种、蚂蚁种等。大叶细蒂树形开放,树干粗壮,纸条弯曲,节间较短,树冠较密;叶形大、深绿色,宽披针形,质软,叶全缘或先端稍有微波状锯齿,叶脉细而稀疏明显;果形大,深紫红色,果柄长而细,肉柱通常钝圆,间有尖形,大小不均匀,果面平整,缝合线明显,果肉厚而多汁,味甜,品质上等,核小;成熟期晚,丰产大小年现象显著;成熟后不易落果,不很怕雨,较其他品种耐藏;产量不如小叶细蒂。小叶细蒂树姿较直立,枝干不如大叶细蒂粗壮;叶狭披针形或卵形,色深绿而较大叶细蒂浅,叶脉细而较密,不甚明显,叶质较硬;果形大,深紫红色,果柄长而细,肉柱尖,成熟后圆钝,大小不匀,果面较整齐,肉厚汁多,味甚甜,品质上等,核小,成熟期晚,着果率高,不易落果,稍耐贮藏。乌梅种,又称乌皮,树性强健,枝干紧密;叶倒披针形,叶脉细而不明显,叶质较硬,先端圆钝,叶缘向外翻卷;果形大,深紫黑色,果柄粗而短,蒂部有突起物,果柄及着生其上,果柄上常有未发育充分的小果,肉柱圆钝,大而整齐,果缝合线不明显,果肉厚而松,汁多,味甜具有香味,品质佳;成熟起早,仅次于早红种杨梅;易落果,大小年显著,20年以内,幼树所产果实品质多不佳,成树后逐渐转好。今西山杨梅品种产量以大叶细蒂最多,约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品质以乌梅种最佳。习惯上又按果实颜色将杨梅分为红种、乌种、白种三大类。
杨梅属核果类,富含糖类、果类、维生素,能生津止渴,助消化,疗神经炎,预防坏血症,连核咽下,能有效清除肠胃中的积垢。杨梅还有奇特的止泻功能。西山人习惯把杨梅浸入高度白酒中,四季不坏,遇有腹泻、痢疾,食一颗酒杨梅即止,其酒更是芳香四溢,酸甜适口,为西山人常备的家居良药。鲜食时用冷盐开水漂洗,能消毒,减酸味,西山人习惯用少量盐末拌杨梅,吃时更具风味。也可晒成杨梅干,制成精美蜜饯;又可以酿酒,酒味甘美芳醇。杨梅成熟时正直多雨季节,又为无皮之果,鲜果不耐久驻长运,西山加工能力有限,造成极大浪费,自太湖大桥开通后,摘下的新鲜杨梅都能及时外运,已很少有腐坏浪费了。
杨梅夏至上市,小暑落市,
西山有“夏至杨梅满山红”的谚语。杨梅绝大多数植于丘陵,平地上栽种不多。西山杨梅人工种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先系野生树种,后山林被砍伐垦殖,杨梅以其果实酸甜适口而被保留下来,经逐代人工培育,变为家生,蔚然成林。杨梅树喜温暖、湿润,畏盛夏烈日直射;管理较简单,施肥及匀果不普遍。耐寒,少病虫害,繁殖多靠嫁接。寿命较长,百年老树随处可见,枝干苍老遒劲,涡洞相连,树体高大,四季常青,既是重要的经济果树,又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堪称天然的巨型盆景。明代王鏊的《姑苏志》中,称“杨梅为吴中佳果,味不减闽中荔枝”,明代徐阶咏杨梅诗中有“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的句子。相传,杨梅与鲥鱼进贡时,并称为“冰鲜”。洞庭山杨梅自古就已名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