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
美国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4号舰
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是美国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4号舰,编号BB-48.
发展沿革
西弗吉尼亚号所属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作为美国海军在华盛顿条约前完工的最后一级战列舰,是美国第一型装备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也是之前9艘标准战列舰的终极改型和放大化产物。由于美国在无条约时代的第一型新主力舰北卡罗莱纳级直到1941年才建成,所以在1939年“二战”爆发时,科罗拉多级也是美国海军最新、火力最强的主力舰。
1915年,美国海军部长约瑟夫斯·丹尼尔斯力主通过一项为期五年、总预算5亿美元的海军扩充计划,新建10艘主力舰以应对日本的威胁。该计划在国会通过时有所变更,最终扩充了近1倍,即在1916-1918年的3年间连续开工16艘新主力舰,在1921年前全部完成。这就是著名的“三年造舰计划”。实际上由于美国参战和财政拨款的耽搁,这个计划直到1919年才正式开始实施,与日本的“超弩级八八舰队案”大致同步。由于当时日本已经开工建造安装410毫米主炮的长门级战列舰,美国海军决定为三年计划中的16艘主力舰(4艘科罗拉多级和6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6艘列克星顿级战列巡洋舰)统一安装16英寸主炮,以形成火力上的均势。而由于进度安排不一,科罗拉多级最先开工的实际上是2号舰“马里兰”号,其余3艘也在1919-1920年相继动工兴建。
科罗拉多级是14英寸主炮标准战列舰与装备16英寸主炮的“理想战列舰”南达科他级之间的一个过渡,它沿用了田纳西级的整个船型、动力系统和防护设计,外形上也几乎相同,只是将后者的三联装14英寸炮塔统一更换为双联的16英寸主炮,穿甲力提高了50%,威力显著提升。不过因为沿用了田纳西级的13.5英寸主装甲带,该舰无法抵御16英寸舰炮在其有效射程内的直接攻击。不过鉴于日本的长门级也只安装了12英寸的主装甲带,科罗拉多级已经具备了比对手更强的防护力和相当的火力。唯一的缺陷依然是在航速上:当伊丽莎白女王级和长门级已经成为航速24节以上的高速战舰时,科罗拉多级的最大航速依然只有21节。不过美国海军相信坚固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弥补这个缺陷。
科罗拉多级原计划建造4艘,到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署时,2号舰“马里兰”号已经完工,“科罗拉多”号、“华盛顿”号和“西弗吉尼亚”号也在下水后的紧张魉装中。五强原定允许美国保留“马里兰”号并继续完成“科罗拉多”号,“华盛顿”号和“西弗吉尼亚”号则需要拆毁;不过由于日本临时提出希望保留长门级2号舰“陆奥”号,作为交换,美国也可以继续完成“西弗吉尼亚”号。只有不幸的“华盛顿”号(完工度75.9%)在1922年2月停工,1924年11月25日作为靶舰被“得克萨斯”号战列舰击沉。
服役动态
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于1920年4月12日开工,1921年11月19日下水,1923年12月1日竣工。
1941年12月7日日本空袭珍珠港时,由“马里兰”号和“西弗吉尼亚”号组成的第4战列舰分舰队正停泊在港内。结果“西弗吉尼亚”号连中7枚鱼雷、2颗炸弹,在泊位上坐沉,本尼昂舰长在舰桥上殉职。
直到1942年5月17日,西弗吉尼亚号才打捞出水,随后返回本土进行彻底的改装,拆除了前后主桅,扩建上层建筑,加装大量防空炮火和防鱼雷突出部。由于烟囱减少为一个,外观与2艘姊妹舰差异较大。该舰改造后的型宽已经接近35米,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意外地成为美国第1艘专门配属于太平洋地区的战列舰。
1944年6-7月,3艘科罗拉多级作为中太平洋部队岸轰舰队的一部分参与了马里亚纳群岛登陆战的支援,其中“马里兰”号在6月22日被日机发射的鱼雷命中舰航,经抢修才恢复航行。同年10月的莱特湾海战中,“西弗吉尼亚”号和“马里兰”号配属于第77特混舰队第2大队,在10月25日苏里高海峡之战中借助Mk.8火控雷达的指引,痛击日本战列舰“山城”号,使该舰很快沉没,报了珍珠港的一箭之仇。1945年春,科罗拉多级又参与了硫磺岛和冲绳战役的支援,“西弗吉尼亚”号与“马里兰”号先后被日军的神风机撞中,不过除人员伤亡外并无大碍。日本宣布投降后,三舰进入东京湾,参加了日本签署投降书的仪式和进占本州岛的前期行动,随后返回本土。
1947年科罗拉多级相继退役,由于其舰龄较短,此后又作为预备舰封存到1959年才正式出售解体。
性能数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30 10:24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