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重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阕描写周围景色的凄迷,对比今昔,抒发离别之情。下阕笔锋一转,由眼前的情景,上升到一种淡然处之、任其发展的人生哲理。这首词旷达自由,同时又情谊悠长,表达出词人送别朋友时的复杂和矛盾的心理。
作品原文
西江月·重九⑴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⑵,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⑶,且教红粉相扶⑷。酒阑⑸不必看茱萸⑹,俯仰人间今古。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
张子野词》并入“
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东徐:即徐州。
⑶黄花:菊花。
⑷红粉:歌女或侍女。
⑸酒阑(lán):酒宴将散的时候。
⑹茱(zhū)萸(yú):植物名,重阳节登高时插在头上,祈求强健。
白话译文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创作背景
历史上对该词的创作背景争论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重阳节上,也有人认为作于重阳节前,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首词是送别徐君猷时写下的赠别词。当时词人照例登栖霞楼饮宴宾客,登高赏菊,而徐守猷已离开黄州四个多月。词人即景生情,怀念起黄州人尊敬的“遗爱守”徐君猷,特作此词。
一说此词作于壬戌元丰六年(1083年)重阳节,当时身处黄州的苏轼登高上栖霞楼,念及弟弟子由而写下此词。1077年,苏轼改知徐州,他的弟弟苏辙送他到徐州任上,兄弟相聚数月,相得甚欢。八月,苏辙将赴南京留守签判任,与苏轼依依惜别。这首词便作于苏辙走后不久的这年重阳节。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赏析(一)
该词上片写别情,开头两句写景由近及远:“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这两句词行文结构上的整齐对仗,也为这首词的意境铺开增加了无限的美感。然而,空间上的开阔却和时间上的收缩不同,后两句词人开始交代事件:“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这两句应题说明了送别一事,通过时间上由远及近的对比,借“当年”徐州聚会的热闹气氛与“今日”送别友人的凄清情景作比较,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寂寞和失落的悲凉心情。上片营造出的词人送别友人时的矛盾心理,很好地暗示了他与徐君猷的感情之深,于是下片起韵先说道:“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这两句词人站在朋友的角度言语,他深知朋友还不想离去,重阳节后菊花就快开放了,但是由于离别两人无法共赏秋菊,这便是“恨”的由来。此时的词人已经不似过去那样对离别伤感断肠,历经人世风霜和厄运的苏东坡此时已经可以笑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仕途上的沉浮进退。人的一生就在俯仰之间,醉酒当歌,及时行乐,这才是把握与朋友短暂相聚的最好办法。所以词人一个“莫恨”便打消了“凄凉南浦”的婉约惆怅,“黄花未吐”“红粉相扶”两处相应的意象,在字面上也通过饱满的暖色色彩渲染了全词的温热的氛围。结尾两句词人点出心意:“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等酒喝得差不多了就不用再上山看茱萸了,人生就是转瞬间古今变换了。重阳节本来应该赏菊,还应该遵循旧习俗佩带茱萸香袋以辟邪气、求长寿。此时词人却认为这一切都不必要,人间一切都在俯仰之间,相聚总是短暂的,别离是令人悲伤的,不用拘泥于这些风俗。干脆纵情畅饮一番,直到尽兴酒阑。这种略带凄凉意味的超旷情怀与苏东坡早先写下的众多送别词都不同,这样的情怀也正是词人身处人生最低谷时的真实内心独白。看惯看穿了身边发生的一切,词人以空间上极广、时间上极长、内心极开阔的心理去面对喜乐,面对顺逆,面对一切。
赏析(二)
该词首句写眼前,系实境;次句写远眺,系虚境;第三句由远眺而思忆远方弟弟。“当年”在徐州同游戏马台,“今日”在黄州孤居长江边,于对比中落实心境的“凄凉”。过片以“黄花”点出重九。“莫恨”、“且教”,语似旷达而实含惆怅。结末二句反用杜甫诗意,给全词弥漫上一股浓浓的人生虚无之感。
名家点评
明代
张綖:(末二句)翻老杜诗句,则意度旷达,超越千古矣。(《草堂诗余后集别录》)
清代
沈雄《今古词话·词辨》卷上:调始于欧阳炯《中吕宫曲》,以隔韵叶者。后则渐滥而无纪极矣。惟东坡重阳词近之。欧阳词云:“月映长江秋水”,东坡词云:“点点楼头细雨”。恐又是平仄一韵,然已合调耳。
王水照《苏轼选集》:惟《醉蓬莱》云:“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本篇却云:“莫恨黄花未吐”,“酒阑不必看茱萸”,似不相合;实《醉蓬莱》谓“此会应须”,系预测之词,乃重阳聚会前所作,本篇则作于聚会之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
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
东坡书传》、《
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