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清诗话》是
古代诗论著作,属于
福建最早的诗话,北宋
蔡京之季子
蔡绦著。采用辑录或笔纪体来评论诗歌作品,记述诗人言行,阐述
诗歌理论。成书于宣和年间,共三卷。
《西清诗话》,又名《金玉诗话》,
蔡绦著,三卷,今存残本一卷。《西清诗话》现存的版本有《说郛》本、《古今说部丛书》四集本,以及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本等。
《西清诗话》直至明代尚不甚流传。见于诸家著录者,卷数参差,规模各异。
罗根泽据《
苕溪渔隐丛话》、《
诗话总龟》等十六种载籍分别辑出,得一百零七条。
郭绍虞亦采诸书得一百一十二条。另《金玉诗话》十条,考其条目内容,系《西清诗话》所出。则《金玉诗话》实《西清诗话》之别称。《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
宋史·艺文志》著录于集类文史类。《独醒杂志》卷二云:“绦为徽猷阁待制时,作《西清诗话》一编,多载元祐诸公诗词。未几,臣寮论列,以为绦所为私文,专以
苏轼、
黄庭坚为本,有误天下学术。遂落职勒停。”
崇宁二年(1103),蔡京专权时,曾与尚书左丞赵挺之等人一起掀起了一场以禁毁苏轼、黄庭坚等人著作为主的“崇宁书禁”。但蔡、赵二人却没想到,他们的儿子却是苏、黄作品的崇拜者,蔡绦甚至因此一度受到处分,赵氏父子则因此失和。清
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八有《蔡赵二相子》一文,将此作为一桩趣事述之如下:“蔡绦,京之子,撰《西清诗话》。宣和五年,或言绦论议专以苏轼、黄庭坚为本,奉旨落职勒停。《后山居士集》有《与鲁直书》云:‘(赵)正夫有幼子明诚,颇好文义,每遇苏黄半简数字,必录藏,以此
失好于父。’正夫,挺之字也。蔡赵辈势能禁天下不敢习苏、黄诗文,而不能得之于其子,异哉!”
蔡绦的品行虽不足道,但其为文却与其父
蔡京大异其趣。如他在诗话中称东坡“诗天才宏放,宜与日月争光,凡古人所不到,发明殆尽,万斛流泉,未为过也”,又云“黄山谷(黄庭坚)诗,妙脱蹊径,言侔鬼神,无一点尘俗气。”其所论作诗用事如“水中着盐”,“诗家要当有情致”,诗人贵“陶冶情物”等,如不因人废言的话,自有其和借鉴之处。
《西清诗话》论诗
颇有见地。如谓“作诗者陶冶物情,体会光景,必贵乎自得。”又引黄庭坚赞韩愈《宿滩》诗云:“非谙客里夜卧,饱闻此声,安能周旋妙处如此。”又如赞孟浩然诗使“洞庭空阔无际,气象雄张,旷然如在目前”,赞杜甫咏洞庭诗“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这些诗论,都强调诗人要有生活体验和真情实感,要能写形传神。《西清诗话》又称:“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论虽非蔡氏首倡,却涉及诗歌艺术特点,强调诗应含蓄、耐人寻味。又对“百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表示了讥议,指出:“大抵屑屑较量,属句
平匀,不免气骨
寒局。殊不知诗家要当有情致,抑扬高下,使气宏拔,快字凌纸。”这又强调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批评了局促于遣词列句,内容贫乏,不能变态的诗风。
《西清诗话》还强调诗歌创作的艺术个性,指出“本分家风”,“盖不可无”。作者认为,艺术个性源于诗人的品格和才气,所谓“格有高下,才有分限,不可
强力至也”,如李白、
杜甫虽“流离困踬,意欲卑而语未尝不高”,罗隐、贯休虽“得意于
偏霸”,“语欲高而意未尝不卑”。结论是:“天禀自然有不能易者。”此论虽欠全面,但也涉及到创作个性的一个重要目素。他如“
丹青、吟咏,妙处相资”;“人之好恶,固自不同”;“诗家不妨间用俗语”;以及一些诗歌批评,都有可取之处。关于药名诗之源起,集句之盛行,亦可备诗史之考。
蔡绦,字约之,别号无为子,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蔡京季子。徽宗时,宣和六年(1124),京为相,既老眊,事悉决于绦,年老不能视事。绦任龙图直学士兼侍读,代为决事,窃弄威柄,恣为奸行,中外侧目。京败,绦亦流死。靖康元年(1126)贬窜
白州(治今广西博白),绍兴末尚在
谪所。著有《国史后补》、《北征纪实》、《
铁围山丛谈》、《西清诗话》及《蔡百衲诗评》等。